网络语言暴力调查:84%的重庆网民网上被骂过
原标题 [网络语言暴力调查:84%的重庆网民网上被骂过]
从“艾滋女”到“舒淇关闭微博”,再到近日的“林妙可受辱事件”,网络语言暴力从未消失。《人民日报》不久前的评论指出,无论普通人还是名人,都有可能成为网络语言暴力的受害者,并呼吁言论自由要有边界。上周,重庆晨报通过腾讯大渝网和重庆966966文明热线进行的一项千人调查显示,近七成重庆网民(69%)直言当前社会网络语言暴力现象普遍。其中,43%的人觉得“非常普遍”。
大部分人曾对他人进行网络语言攻击
江北的甘先生闲暇之余喜欢上网斗地主。不过,他最近决定戒掉,因为“太伤身体”。甘先生说,每当自己出错牌时,都会引来其他玩家的谩骂。本就因输牌变得糟糕的情绪更是被挑拨到愤怒的极点,甚至会出现头疼、心悸等反应。为此,甘先生曾屏蔽留言框,眼不见心不烦。然而,每每看到其他人出牌太慢或队友出错牌时,他同样会大动肝火,对留言框解除屏蔽,以解心头之快。
本次调查中,84%的受访网民说,自己曾遭到网络污言秽语等暴力攻击。其中,12%的人“经常”遭到攻击。仅16%的人表示“从没有过”。
值得注意的是,面对网络语言暴力的攻击,46%的人会奋起回击,以牙还牙。调查中,也有65%的人坦言自己曾对他人进行网络语言暴力攻击。
重庆大学硕士生张磊经常在微博上发表一些对社会热点的看法。“我最近在一篇微博后留言说"禽流感可能并没那么可怕",结果就引来不少人的中伤。”张磊说,他曾遇到有人对他所有的微博言论一味进行抨击和谩骂的情况,在将其拖入黑名单后,那人又换个“马甲”穷追不舍。
张磊认为,现在很多人以“言论自由”之名冲破言论底线,实在不可取。一些社交网站也成了大染缸,底线渐趋模糊。
超半数受访者认为是不平衡心态作祟
重庆市社会心理学会会员、心理咨询师周焱指出,在“全民焦虑时代”,网络语言暴力泛滥源于部分网民在现实生活中压力较大,而网络的匿名性使发言“无需负责”,所以随意发泄心理压力和负面情绪。
周焱认为,越来越多网络语言暴力的出现,与当前社会“不平衡心态”的普遍有关。如今,收入不均等社会矛盾以及在生活中屡遭挫折等因素,导致部分人心理失衡,通过谩骂、侮辱、诽谤等方式发泄情绪。一些生活中不得志的人,还喜欢通过对公众人物的网络语言攻击,在虚拟世界里寻找“成就感”、“支配感”和“优越感”。
“林妙可小小年纪,就享受了很多人努力一辈子都得不到的荣誉和生活,自然引来很多人的不平衡,于是在她身上"找刺"甚至诋毁,从而实现心理补偿。”周焱说。
当前社会为什么出现那么多网络语言暴力?58%的人直指“部分网民缺乏道德自律”;52%的人觉得原因是当前社会存在“不平衡心态”,需要宣泄;47%的人觉得主要原因是缺乏法律约束,攻击者不用负责;37%的人认为,是网站运营商监管不严,放任网络语言暴力。
此外,29%的人将原因归结为“媒体过度关注"骂"等负面信息”;24%的人认为,部分公众人物做了不良示范。
周焱告诉记者,当网络文化的娱乐性特征遇上少数人的道德缺失时,“调侃”就没了底线。再加上部分网民的从众心理,让网络暴力逐渐形成和加剧。
期待网站加强监管给施暴者相应处罚
本次民调显示,89%的受访网民认为,网络语言暴力泛滥会造成负面影响。
具体而言,77%的人认为网络语言暴力有“传染性”,会让社会充满戾气;65%的人担心理性观点会被淹没;53%的人觉得这不仅伤害社会,也会伤害自己。
对于网络语言暴力现象,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张颐武曾在微博中表达担忧:当前网络言论存在劣币驱逐良币现象专业意见往往“持平”,可能说的都是两面的理,不可能是痛快淋漓、非此即彼的。这可能不对“极端”的胃口,可能遭骂。吓得专业的人不愿意讲话。倒也不是害怕,而是蹚不起这浑水。于是,在公共的舆论场上,专业的、理性的不敢讲、不愿讲,骂人的、瞎说的随便讲、放开讲。
周焱认为,要杜绝网络语言暴力,首要的是完善法律体系,对造成恶劣影响的网络暴力制造者,无论个人、媒体还是单位,都应给予严厉惩处。其次,是要提高网民的素养,增强全民的压力与情绪管理能力。
调查显示,60%的受访者建议,杜绝网络语言暴力,首先是网友应找到正确的缓压和宣泄方式;55%的人期待网站运营商加强监管,给予施暴者相应处罚;53%的人认为应建立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还有52%的人提出,媒体应起引导作用,更多关注理性、平和的声音。
此外,95%的受访网民呼吁虚拟世界也该有文明底线,应共同抵制网络污言秽语。
周焱强调,要净化网络言论环境,还需全社会共同努力,解决社会不公、收入分化等长期积累的社会问题。另外,主流媒体和意见领袖也应起到正向的舆论引导作用。 (来源:重庆晨报)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