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的灾区志愿者是这样工作的
让你想不到的细致服务有很多:足浴、按摩、找照片
记者 李筝
日本是地震大国,差不多世界上每5次地震中就有1次发生在日本。日本的灾害救援主要以政府力量为主,但是民间的救援也发挥了不可估量的作用。日本灾区志愿者以组织有序、服务细致著称。
民间团体数量多规模小 联系紧密
2011年3月11日,日本东北部遭受严重地震和海啸袭击,造成26000多人死伤。灾后两个月内共有28万志愿者参与救灾,大部分来自民间团体,佩戴不同的团体标识和功能指示标识,分工明确,组织有序。他们的有效服务减轻了政府救灾的压力,也降低了灾民与社会大众的恐惧感和焦虑。
日本民间团体灾时的组织有序,其实源自阪神地震的教训。
1995年1月17日,日本阪神地区发生7.3级大地震,造成6500人死亡。救灾初期,现场没有统一管理中心,150万志愿者自发涌入灾区,大部分人没有专业技能,而且不了解当地情况,很多人转一圈就回去了,真正有需求的却找不到人。现场一度非常混乱,甚至有人冒充志愿者在当地做生意,发国难财。
紧急救灾期结束后,志愿者的管理才开始规范起来。志愿者有了专门的房间,每个人根据自身能力被安排不同的工作,大部分负责搭建住房和分发物资,整个灾区变得秩序井然。
1995年因此被称为日本的“志愿者元年”。此后,日本全国成立了各类民间团体,吸纳了大量“单枪匹马”的志愿者,各个团体间也建成联系机制。
不过,日本的民间团体通常规模都很小,一般固定工作人员在4-5个左右,超过20人的就可以算是规模很大的机构了。数量大、规模小,这个特点便于各团体联系密切、互通有无。
救灾是长期项目,并不急于一时
“在紧急情况下,日本政府会统一调配资源。”东京大学都市工学专攻研究者卡比力江说,日本应对震后一系列灾民安置工作,都有严格的法律规定。震后各级政府紧急成立“抗震减灾本部”,并且在现场设立临时部门,专门负责接受民间团体的各类救援申请。民间团体首先要申请,然后根据政府的统一调配来工作。单独前来的志愿者会被安排到志愿者中心内,有序地参与到救助工作中去。
日本年轻人河原启一郎多次以志愿者身份参与日本和中国的震后救援。他说,日本的民间团体都会理性判断,什么时候才能进入灾区。地震最初,不需要大量志愿者涌入,需要的是不乱捐物资、制止流言传播,避免造成混乱。然后调查灾情,查看各类避难所和灾民安置点的分布图,根据灾难的情况决定如何派遣志愿者、派遣哪一类专业志愿者到达现场。志愿者会被几个人一组分成若干小组,每组一个组长,组长每天要从组员那里获得灾民需求和救灾遇到的困难等信息,并和上一级负责人汇报。
河原说,日本对地震的救灾分不同阶段,对灾区的服务并不是一时的,而是需要持续许多年。通常,志愿者都喜欢在震后一窝蜂赶去,其实有些人无事可做;一两个星期后,灾害平静了,大家全从灾区撤出来,有需要的时候找不到志愿者;再然后,大家不再关注曾经发生地震的地方,志愿者不去了,但是灾后重建对人员的需求越来越大。
“几个月甚至几年后的灾后重建,其实才是最需要志愿者出力的时候。”河原说,3·11大地震尽管已经过去两年多,每天仍有大批志愿者在受灾城市忙碌,大家的目标就是尽快重建灾民们的家园。
细致服务有很多:
足浴、按摩、找照片
日本的灾区志愿者工种很全,细致得甚至让人意外。3·11东日本大地震后,灾民安置中心很快搭建起来,有了基本的生活保障,随着民间团体的进入,理发志愿者、足浴志愿者、按摩和美容志愿者都开始出现。
这些“享受”其实是民间团体的“精心设计”,通过这样的做法让灾民暂时忘记伤痛、卸下防备,以便志愿者与他们轻松交谈,了解灾民最真实的需求。
以足浴志愿者为例,他们“上岗”前经过半天的专业培训,不仅学习足浴手法,还学习沟通技巧和尊重、体恤灾民的心情。细致入微的情感照顾包括:不要一上来就问不舒服的问题,比如:“孩子呢?亲戚呢?家产呢?”等双方气氛融洽后,让对方主动谈。和灾民见面打招呼的时候要把口罩摘下来,否则会让对方觉得不礼貌。如果足浴时间到了,对方还不愿意离开,直接赶人走是很不礼貌的,可以让递水递毛巾的志愿者礼貌地提醒。
事实证明,大部分灾民都很享受这种服务对好几周没有洗过澡的灾民来说,足浴确实是种享受。志愿者们也如愿收集到了许多宝贵意见。
日本灾区志愿者的细致还体现在,即使在灾难最严重的地方,人们对卫生的讲究也毫不含糊,进入灾民安置中心前必须要换拖鞋,有专门的志愿者分发拖鞋并保持门口洁净。还有一群志愿者,担任着替灾民寻找回忆的工作。对许多人来说,失去一本充满记忆的家庭影集或许比财产损失更心痛。志愿者们从废墟和瓦砾中寻找各家散落的照片,并将所有照片收集起来,清洁整理,并按黑白照、旅行照、毕业照等方式进行分类,便于人们找回属于他们的照片。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