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白银:老牌工业基地“复活”
2013年05月13日14:15
来源:中国新闻网
原标题 [甘肃白银:老牌工业基地“复活”]
中新网兰州5月13日电(闫雅琪)“因矿而盛,因矿竭而衰。”王伟回忆起上个世纪90年代末白银市的“破产潮”记忆犹新。王伟是白银有色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简称白银公司)的老员工,白银公司破产前是甘肃省内排列前位的大企业,有“新中国有色金属工业长子”之称。
王伟说,1992年他进入白银公司,月收入约800元人民币,“在那个年代,算中上等水平。”但是,好景不长,1998年开始,资源枯竭问题日益突出,王伟的工资降低至600元,“只能勉强生活”,这样的日子持续了10年之久。
上个世纪50年代,甘肃在曾经的荒漠戈壁,依靠丰富的有色金属资源,建起一座新兴工业城市。因连续18年铜产量、产值、利税全国同行业第一,白银市被誉为中国“铜城”。
官方统计,白银市企业职工人数最高年份(1992年)达21万人,2004年减少到14.81万人。2006年城镇失业率高达24%,居甘肃省和全国同类城市首位。
慢慢的,一部分人“背井离乡,另谋出路”,还有一部分人留在企业“却越来越没有工作的热情。”王伟皱起眉头说,陈旧老化的设备产量低,还排出大量有害气体,工业厂区内寸草不生,职工的鞋底常常被附着在地面的硫酸“磨穿”。
2008年,白银市被确定为国家首批资源枯竭转型城市,“变化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的。”王伟作为“资深”技术人员向记者介绍,设备更新换代,产量翻了几番,职工工资水涨船高;延长产业链,将铜生产时产出的硫酸进行加工,创收的同时减少了污染。
据白银市环保局统计,当地铜业公司制酸系统污染治理项目实施后,企业硫酸产量每年增加25万吨,增加经济效益5000万元。2012年,白银市区空气优良天数达到308天,比2005年增加117天。
如今走在白银公司“现代化花园式”厂区内,很难想象三年前这里还如王伟描述般“荒凉”。厂区内绿荫如盖,凉风习习,花香扑鼻;车间里干净整洁,自动化管理提产增效;迎面走来的职工脸上洋溢着笑容。
在国家首批资源枯竭城市中,白银市属于历史欠账多、财力状况差、生态环境恶劣、面临困难较多的城市。白银市发改委主任王禄邦说,从落后的观念,到畸形的产业结构,还需要继续大刀阔斧的转型,同时也需要更多外力的扶持。
“不能重蹈覆辙,走因企设市的老路子。白银市提出打造"四大民心工程"圆当地民众"宜居新城"梦。”王禄邦说,白银市借转型机遇让民众呼吸上新鲜空气、饮用放心安全水、城乡用上清洁能源、打造城市宜居环境。
冶金路向阳村安民小区,这曾是一个棚户区。年过七旬的老人杜秀兰“自嫁人起就住在这里”,她感叹“三年前一家五口挤在一间屋子里的日子不敢再回想”。昔日的土屋泥地不复存在,被环境优美的小区和整洁美观的六层小楼取代。杜秀兰满足地说,再也不用挑水吃了,再也不用摸黑过夜了。
“城市建设的好了,越来越多年轻人回到家乡创业,给白银注入了新的活力。”白银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园区联络员张文科说,一群年轻的硕士、博士为了梦想在这里扎根。还有5个白银小伙从“北上广”返回家乡,凭借东拼西凑的10万元人民币和过硬的科研能力,在政策扶持下成立了甘肃科瑞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如今年销售额已达800万元人民币以上。
“老牌工业基地又"活"过来了。”王伟说,“谁不说自己家乡好,宜居新城的梦想重新燃起了我们在这片土地上扎根奋斗的激情。”从花木枯萎难以存活,到拥有美丽的湿地公园,从衰败破产的困难生活到工资逐年提高,王伟感到满足。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