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_本刊记者 王巧捧
大灾大难留下创痛,也涌现感动。5•12汶川大地震,如今过去5年,创痛虽然隐在,而抗震救灾涌现的先进典型,他们传递的精神力量,历久弥坚。
当下,社会飞速发展,各种思潮蓬勃兴起,在这样的时代更需要先进的引领,用时下的话来说,传递一种正能量。只是,有人感觉,现在的先进,总体上影响力在下降。这与我们在树立先进的过程中,出现的一些违和现象不无关系。有些先进不够落地,让普通人有够不着的感觉;有些先进的树立过于刻意,威信度不高;更有些先进流星式陨落,给先进以及先进的评选带来危机……
“够不着”的先进
这是我第三次面对身患绝症的先进典型。
这是一个实诚的乡镇干部。不高的个子,瘦弱的脸庞,衬得眼睛有点大。脸上没有太多表情,应对省上来的记者,显得过于严肃。
这个乡镇干部,患上肝癌后,其有关事迹,被报送到省级有关部门,记者应邀去采访。
他的工作有不容易,有令人敬佩之处,但站在新闻价值的角度,客观地说,未感觉特别闪光之处。
稿子最终没有用出来。
有人发现,不同层面评选的一些先进里,大多数带点悲情的色彩。悲情,似乎成为先进人物评选时一个重要的加分项。
悲情的背景,固然更能让人看到先进典型的不易,衬托得人物更加崇高。至于这些先进为什么到罹患恶疾,或者不幸遇难时,才被发现以及发掘,过去是否先进,是否有深厚的群众基础,往往在悲情的背景下,没有人好意思追问。
但是,这样的先进人物宣传太多,会让人有种主次倒置的感觉,典型的示范意义,反而被打折扣。
这样的先进典型,如果真是长期劳累致病,或者重病不下火线,也不符合当代的社会理念,对于普通人的示范意义又在哪里?
同悲情背景一样,太明显的示范意图,太完美的履历,太拔高的形象,往往是宣传典型时惯用的模式。与此同时,社会的现状却是:多元化的思想,人性化的理念,实用的价值观,爆炸式信息,不断更新人们对新时期先进典型的要求。
价值多元化的社会更需要一种道德力量。因为社会价值多元化,人们希望看到更贴近现实、贴近生活的先进典型。也正是因为社会价值多元化,真正高大全的完美典型、绝对分明的形象,几乎不存在。
就连被树为典型的先进人物,同样拒绝被拔高,拒绝用模式化的东西套在自己头上。郭明义被发掘出来后,他表示愿意宣传自己,希望能带动更多的人做好事,但不要拔高神化。“我怎么就‘一贫如洗’、‘家徒四壁’了呢?”他说,“在鞍山这地方,我家得够中等收入了,我是两口子拿工资,好些工友都是一个人拿工资,和他们比,我穷吗?”
不同时代有不同时代的脉搏。尽管近年来高大全的宣传方式已经在不断改进,但仍难以脱离一些模式化的窠臼。模式化的东西,在当事人看来,不够准确;在普通民众心中,不够落地。或者说,已经不再符合当代人的接受心理,难以引起人们的共鸣。
洛阳大学文化与传播学院教授霍华民对此深有研究:“典型人物新闻报道应适应潮流。以前赞扬那种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人,而现在我们更看重、更欣赏帮助他人的同时保护了自己甚至对自己也有好处的人,因为这是双赢,甚至多赢。”
“推出来”的先进
理论上,先进典型人物,应该是自然生长出来,然后为人发现,有了深厚的沉淀和口碑,事迹才有足够的说服力、影响力。
雷锋的事迹被广泛宣传之前,《前进报》的时任总编辑嵇炳前听了雷锋的忆苦报告。上面讲着,下面哭着,有些学生哭得呜呜的。嵇炳前激动地说,要报个大典型。
焦裕禄的发现,更加偶然。焦裕禄去世后,兰考县委副书记、县长张钦在河南省沙区造林会议上,作为沙区造林先进县的代表之一发言,介绍到焦裕禄时,全场泣不成声。会议临时转变主题,改为全体讨论焦裕禄事迹。恰巧新华社河南分社记者鲁保国在场。不久,第一篇关于焦裕禄的长篇报道在《人民日报》刊出。
时隔一年,时任新华社副社长穆青再次采访焦裕禄的事迹,采访时他哭了一次又一次。当《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播出时,播音员和录音编辑都泣不成声……
雷锋、焦裕禄的事迹,本身具有强烈的打动人心的力量,媒体发现后,根据新闻价值衡量,才有了他们被发现、被宣传的后话。
而现在,挖掘先进典型,作为当下宣传工作的一块重要内容,形成了一些惯用的方式:报送,评选,挖掘。甚至,有一种说法叫“推先进”。与当年对雷锋、焦裕禄的宣传,媒体从外到内的发现、宣传不同,“推先进”,却充满从内向外的意图与努力。
对于先进,在媒体宣传之初,不同的知情人,在同一事情上,会有些不同的说法,或者不能给出足够有力的素材。对此,有些地方会及时统一口径,以勾出先进的清晰轮廓。
先进人物事迹演讲团,往往由先进的领导、同事、亲属等,从不同角度,描绘先进的感人事迹。每一篇演讲稿,逻辑严密、起承得当、语法华丽、煽情到位。而这背后往往是一个宣传团队的努力。
推选的流程化,操作的模式化,掩盖了先进本身的价值度。制定方案、向上报送、统一口径,然后广邀媒体,分工有序、按部就班的推动下,难得有人再冷静下来,去追问这个本应是最先确定的问题,到底这个先进是否有足够的份量,能否对社会思想,哪怕在局部范围,起到长久的引领作用?一旦引起上级或者高层领导的重视、批示,似乎就是最大的成功。在这种情况下,先进最大的意义,即对社会精神的引领作用,更多地被替换为宣传某一系统的工作、宣传队伍。
于是,各级各行业各种标签的先进评选,多不胜数,但无论是被树为全国影响力的模范标杆,还是地方性的、某一系统内的先进,深入人心的,却少之又少。
同时,这让我们进一步反省,先进的光环为什么总是花落体制内?而体制外的社会个体里,一些诚信、法制、公德的模范,甚至有着更为珍贵的价值,他们不同样值得推崇?
“流星式”先进
在大批的先进典型里,一些人很快归于沉寂,一些人却在后来走上了歧路。尤其是那些腐化蜕变的先进,最后被处理甚至判刑,这无论是对先进这个荣誉,还是对曾经仰视先进的人群,都是巨大的冲击。先进,不再具有色调饱满的旗帜感。
解读一些落马官员的坠落轨迹,往往发现,其中有些人,在某些领域,曾被树为各种优秀、先进。
2012年9月,河南省项城市法院原院长李和鹏涉四宗罪被公诉,而他曾拿下法官职业的最高荣誉——“全国模范法官”,是囊获全国法院系统所有荣誉的“大满贯”。河南省委、省高院曾要求“各级新闻宣传部门要采取多种形式,大张旗鼓地宣传李和鹏”。在各种宣传报道中,李和鹏被描述为“十年如一日,忘我拼搏,清正廉洁,扎根基层,无私奉献,带出了一流的队伍,创出了一流的业绩”。
2013年1月12日,原湖南建材工业集团总公司副总经理、湖南雪峰水泥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总经理(副厅级)王德元,犯受贿罪和非法经营同类营业罪,被二审判处无期徒刑。重罪之前,王德元身披诸多荣誉,“湖南省优秀企业家”、“全国优秀经营管理者”、“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全国劳模”等,还享受“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特殊津贴,连续当选湖南省第七、八届人大代表。
先进的荣誉,是光环,有时也是资本。一旦主角思想滑坡,利用先进的幌子悄悄行谋私之事,往往有着一定的便利。而且人们容易从主观上先入为主,觉得先进有较强的拒腐防变的免疫力。
先进在被树立之前,是否经过了严谨的考察,人们往往不得而知。一位与法院、检察院关系密切的郑州老律师称,据他了解,李和鹏并不是因为事迹突出而出名,而是媒体登得多了,上面也乐得树立典型,于是顺水推舟,开始大张旗鼓地宣扬起来。大多数时候,各地方、部门对树立典型的迫切心态,让考察匆忙而不严谨,这样的先进难免会在日后露出破绽。
更重要的是,典型的评选是否公平公正。这关系到先进的地基有没有勘好量准夯实。
有人总结,“落马贪官的抽屉里,大多都有一摞红证书”。手握实权的领导干部,在任期间获得几个市级、省级,乃至全国性荣誉,几乎已经是约定俗成的事。先进的评选,在权力面前无法挺直腰杆。
一位机关工作人员回忆,一次部门内评选先进,在部门主任的监票下,每个人都投了部门主任,于是“投票在热烈友好的氛围中结束了”……
即使一些更开放性的评选,有效率与民主的感觉,但其评选过程的公平性,仍然往往无法自证。2010年,在陕西渭南市教育局举办的“师德先进评选”中,评选网站当月统计的点击量只有4万多,但竟有百万人次参与了投票。对此网友提出质疑,甚至有网友称这是“渭南最搞笑的网络评选”。
一方面,人性如水。一个人在世时,思想总是在不断变化之中,以至才有盖棺定论一词。这些人后来的堕落,不一定能抹煞曾经的高大。
一方面,我们也不得不思考,荣誉与现实之间,到底有哪些错位?
树立一个典型不容易。树起典型后,如何继续培养好、发挥好、监督好典型,也是树立典型工作的一项应有之义。这不仅是对典型负责,对典型宣传这项工作负责,更是对整个社会长远的价值观念的负责。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