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民间探索本土“非遗”造血滋养农村
2013年05月21日14:58
来源:中国新闻网
原标题 [山西民间探索本土“非遗”造血滋养农村]
中新网太原5月21日电(李新锁)农村空巢化、老龄化普遍存在,传统非遗项目因造血乏力后继无人。21日,中华文促会非遗办公室执行主任侯俊福在山西太原晋源区调查“非遗”家底,探索实现非遗招生、就业本土化,“为农村留住人口和活力”。
当天,在太原市晋源区多个村庄内,侯俊福和晋源区文体广电新闻出版局工作人员免费向村民发放图书,并调查、统计“非遗”项目。
在晋源区高家堡、北邵、固驿等村落内,接近正午时分,村中行人稀少。目力所及,老人、妇女和儿童已成村中主力。他们大多无所事事。村中富集的古建筑显示这里曾有的辉煌。
在晋源区北邵村,得知晋源区文化局免费送书,有村民前来帮忙。图书室内,空无一人,桌上满布灰尘,书架上的图书大多未开封。有村民表示,村中年轻人大多外出打工,剩下老人、孩子,“平时很少有人主动借书”。
在地处半山区的圪垯村,伴随着移民搬迁、人口外流,整个村庄已陷入沉寂。村中的图书管理员说,近年来,村中人口减少,且大多忙于生计,“读书习惯很难形成”。
谈及古村落的“非遗”项目,村民大多语焉不详。有村民称,原来村中有很多老手艺,后来没人学,就逐渐消失了。
对此,侯俊福表示,晋源区文化渊源极深,仅建城史就有2500多年,因此文化遗存丰富。受限于很多“非遗”项目无法和市场、销售接轨,对年轻人缺少吸引力,非遗传承后继乏人。
侯俊福介绍,在对山西诸多县市调研后发现,伴随着城市化进程,农村空巢化加剧,年轻人大多不愿在农村生活,优秀“非遗”项目无法发挥效益。
有鉴于此。从2010年开始,侯俊福即着手筹备“非遗博览会”,以期借助展会、“非遗产业园”等实现“非遗”造血。
此前,山西省大众艺术传媒学校已通过绛州澄泥砚、定襄木雕等国家级非遗,尝试“非遗”本土化传承、教学、销售,初见成效。有学生表示,能在家门口掌握一门技术,实现就业,“胜过外出打工”。
侯俊福表示,所谓“非遗”本土化造血,就是尝试由专业学校和传承人合作,就地教授、传承非遗项目,实现招生、培训、就业本土化,把年轻人留在当地,“让他们滋养农村”。
据介绍,目前,山西省大众传媒艺术学校已经和晋祠博物馆达成共识,利用晋祠周边闲置建筑开办学校,筹办“非遗博览会”,建设“非遗产业园”。
2012年,侯俊福在晋源区物色了60余名“非遗”传承人,并着手在当地招生。如果这种模式成功,“将会推行至山西各地”。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