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贴背离:大量票据存“出表”风险?
原标题 [承贴背离:大量票据存“出表”风险?]
专家建议,解决票据“出表”问题,宜疏不宜堵,可尝试在透明、公开的前提下,逐步将票据资产打造成更加标准化的产品,利于其在市场上规范流动。
从2009年的票据“双买断”,到2012年以票据贴现、转贴现票据回购方式逃避监管,近年来大量贴现贷款“表外循环”,成为威胁金融稳定的重要隐患。
央行近期公布的一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显示,票据市场承兑和贴现的背离仍在继续。
一季度,在票据签发量和未到期量继续上升的同时,票据融资却并未同步上扬。数据显示,一季度企业累计签发商业汇票5.4万亿元,同比增长35.1%;期末商业汇票未到期余额9.2万亿元,同比增长27.9%。而同期,票据融资余额却同比少增1546亿元。
票据业务的单方向活跃,其潜藏的“出表”风险值得关注。
票据“出表”规模有多大?
难以达到银行信贷门槛的企业可以通过票据业务获得资金支持,而银行开展承兑与贴现业务均可以获取相应收益,因此,票据业务在供需两端均存在强烈需求。
但是,由于银行承兑汇票一旦被贴现,就被计入信贷资产范围内管理,因此,在信贷规模受限和资本约束的双重压力下,“控制票据贴现总量”是银行重要的经营目标之一。
在“降低票据贴现余额,同时又不愿放弃贴现收益”的双重诉求下,近年来部分机构利用规章制度漏洞、设计业务创新进行监管套利,使部分票据被人为“蒸发”。
这部分被“蒸发”的票据规模有多大?
票据专家赵慈拉认为,可根据贴现余额与票据发生额比率的历史数据进行估算。
因实体经济中各方对支付方式的认同不一致,许多持承兑汇票的企业需先将手中的票据向银行机构办理贴现,然后再以货币资金对外支付。历史数据显示,一般情况下,约有50%的承兑汇票须向银行贴现后以货币资金形式对外支付,而剩余50%则以背书的方式进行转让支付。
赵慈拉估算,今年一季度末,商业汇票未到期余额为9.2万亿元,其中应有4.6万亿元已被银行机构贴现,但央行统计数据显示,一季度末贴现余额为2.2万亿元,那么其中应有2.4万亿元资金被人为“蒸发”。
资产“出表”的方式据熟悉票据业务的专家介绍,上万亿票据资产主要通过“绕道回购交易”和“票据理财”而巧妙“出表”。
此前媒体曾报道,银监会主席尚福林在今年的一次内部会议上指出,部分已经由银行贴现的票据通过跨业合作等渠道从银行表内转出,实质由银行理财资金购买。
据了解,这一“出表”方式就是商业银行将贴现买入的银行承兑汇票注入银行资产池,把票据资产转化为理财资产,然后银行再借道信托、券商等“通道”,实现银行理财资金投资银行票据资产。
在该次会议上,尚福林还同时指出,少数银行业金融机构仍在违规通过不规范的会计核算方式,隐藏票据等信贷资产规模,并规避资本监管。
这一“出表”方式主要是利用农村信用社在“票据买断”和“票据回购”业务会计核算方面的模糊处理,通过买断式回购将票据转给农信社,将票据转出资产负债表,腾出信贷规模;然后再通过“买入返售票据”业务从农信社回购买入票据,将这笔交易计入“买入返售”科目下,不再“进表”,但是票据依然回到银行手中。
这类交易带来的风险是显而易见的,由于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大都不愿意将票据持有到期,而是在票据到期前由银行再回购回来,这需要银行跟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再单独签订一份协议,使得该操作实际上包含三笔交易,容易引发纠纷,特别是当银行资金紧张时,就会影响到最后一笔交易的执行,进而引起连锁性反应。
“银行将持有的票据转移到表外,形式上不体现在风险资产中,实质上的风险仍由银行承担,大量此类交易将使得银行实际承担的风险远远超过报表所反映的水平,甚至超过自身承受能力,给银行的健康运行造成危害。”上海银行战略管理部张吉光认为。
对企业而言,若以票据融资代替部分贷款,以短期融资替代部分中长期融资,也容易带来期限错配风险。
“出表”也是无奈的选择?
虽然票据资产“出表”有监管套利之嫌,但业内人士表示,它也是银行迫于合规“出表”方式不多不得已采取的无奈之举。
今年“两会”期间发布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2013年广义货币供应量M2余额预期增长13%左右,以此来推测,多家研究机构认为今年新增信贷规模应在8万亿元以上。
“新增信贷8万亿元,若以12.5%的资本充足率要求计算,今年商业银行约需补充万亿元资本金,单纯依靠利润留存或资本市场再融资都难以完成这样庞大的资本补充计划,因此在贷款刚性增长的前提下,资产"出表"成为商业银行的必然选择。”赵慈拉认为。
信贷资产证券化当然是资产“出表”的最佳选择。2012年5月中旬,央行、银监会、财政部联合下发了《关于进一步扩大信贷资产证券化试点有关事项的通知》。但是,此次资产证券化试点重启央行仅给出500亿元的试点额度,与庞大的存量贷款相比,无异于杯水车薪。
当信贷资产“出表”的合规途径不畅时,必然有部分金融机构会选择通过流动性较好的票据资产动态调整资产负债表。
赵慈拉建议,解决票据“出表”问题,宜疏不宜堵,可尝试在透明、公开的前提下,逐步将票据资产打造成更加标准化的产品,利于其在市场上规范流动。周萃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