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难就业年 媒体盘点"中国式"就业歧视
今年被媒体称为“最难就业年”,高校毕业生达到创纪录的699万人,就业形势严峻,就业公平更是备受关注。“年龄不超过35周岁”“只限本地户口”等五花八门的“中国式”就业歧视,毕业生倍感无力。昨日,中新网援引专家观点称,目前中国亟待推进出台反就业歧视法,以破解就业歧视困局。
“学历查三代”
中新网报道,张力(化名)是中国政法大学的一名法学博士,今年即将毕业,“在应聘一些高校的教师职位时,对方要求第一学历是211学校的法学本科,但我本科学校并非211学校,所以连报名的资格都没有”。
清华大学博士陈达经历7个月的奔波,没有拿到一个心仪单位的录用通知,被拒的原因也是其本科学校不是985高校,也不是211高校。用人单位的这种强调“出身”的招聘要求,被毕业生们无奈地称作“学历查三代”,也是“中国式”就业歧视的典型代表之一。
“只限本地户口”
“只限本地户口”,这样的户籍歧视可谓是“中国特色”之一。中新网记者在求职网站上浏览发现,很多企业的招聘公告都注明了仅限本地户籍或者本地户籍优先,甚至是仅限当地生源。
据2013年4月9日江南时报报道,安徽师范大学法学专业的应届毕业生苏敏(化名)打算应聘南京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电话咨询中心咨询员,却被告知只有南京市户籍的人才能报名。于是苏敏9日写了一封投诉信,认为这属于户籍歧视。
35岁的“退休”年龄
“年龄不超过35岁”,则是另一种典型的就业歧视。不难发现,要求求职者年龄在35岁以下,几乎是所有招聘的关键要求。35岁也几乎成了中国特色的“退休”年龄。
北京新近出台的一项非北京生源的落户政策就引发了就业歧视的质疑。政策规定,今年北京市属各用人单位引进落户的应届非北京生源毕业生,毕业当年本科生不超过24岁、硕士生不超过27岁、博士生不超过35岁。
9成女生遭遇性别歧视
毕业生还要面临性别、相貌、身高、残疾甚至是血型、星座等等五花八门的就业歧视。
多名女性求职者在与中新网记者交流时感叹:“男生比我们更好找工作。”全国妇联妇女发展部与有关调研机构对女大学生就业创业状况开展的联合调查也显示,9成以上的女大学生表示在求职过程中曾遇到过不同程度的性别歧视,女大学生就业率低于男大学生。据中新
官方“连发三枪” 严禁就业歧视
面对屡禁不绝的就业歧视,中国官方近期“连发三枪”,密集强调要严禁就业歧视。
4月下旬,教育部下发通知要求,严禁发布含有限定985高校、211高校等字样的招聘信息。
5月15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强调严防招聘过程中出现性别、民族、残疾等方面的歧视。
5月16日,国务院办公厅通知要求,不得对求职者设置性别、民族等条件,招聘高校毕业生,不得以毕业院校、年龄、户籍等作为限制性要求。
如何破解“中国式”就业歧视?在全国人大代表、湘潭大学校长罗和安看来,要通过专门立法在制度层面解决这一问题,“长远来看,要抓紧制定反就业歧视法。”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