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次会议昨天分组审议国务院关于2012年中央决算报告,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的审计工作报告等。全国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就“钱荒”“地方债”“财税体制改革”等当下热点难点的问题纷纷提出意见建议。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吴晓灵提出,这次银行间市场的“钱荒”是警示,不能容忍金融机构过度运用期限错配的方式盲目扩张。
京华时报记者孙乾
>>关于银行间钱荒
2008年投资盛宴带来大隐患
中国人民银行原副行长、常委会委员吴晓灵称银行间钱荒是一种警示。
她分析称,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的时候固然我国出手比较快,当时解决了保8的问题,但是也遗留下严重的后遗症。“当别人都在通过毁灭性的创造,通过金融危机刺破泡沫修正不正确的做法时,我们迎来投资的盛宴,给经济带来了很大的隐患。现在经济到了非常难办的时候,继续维持当时铺下去的摊子是无能为力的。”这是因为当时9.6万亿的信贷投放,四五万亿的财政负债铺下来的摊子无法继续。尽管从2010年开始每年8万多亿的信贷投放已经很大了,但相对于原来铺下的摊子和为了保持增长的增量需求来说还是很不够的。
吴晓灵认为,现在的“钱荒”不是真的缺钱,而是过去铺下的摊子和我们经济所能够提供的这种信贷的增长之间有一个巨大的缺口。因而我们的经济应该说走到了比较困难的时候了。这些都决定了我们的财政会面临很大困难。这也进一步印证了需要加快财税体制改革的必要性。
政府应让该破产的企业破产
“中国只有出现融资平台债务违约和信托产品、理财产品违约的现象,经济才有可能走向理性发展的道路。”吴晓灵说,钱荒是金融产品出现期限错配和金融机构流动性管理不当造成的。就是金融机构用比较高的利息吸取短期资金,滚动发行一些理财产品和信托产品,这些钱投向了长期的资产项目,形成期限错配。这些钱有一些是企业正常的需求,也有一部分投入到国家控制的房地产和融资平台上去了,因为他们从信贷层面得到资金不容易,所以要走这条路。
吴晓灵说,如果想让我国经济真正理性下来,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都要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和技术准备,允许一些金融产品违约。让该破产的企业破产,该违约的债务违约,该违约的理财产品违约,这样才能给市场以警示,严肃财经纪律。“如果我们现在顶不住,再‘开闸放水’,只会使中国经济的债务泡沫继续积累,对未来是非常不好的,新一届政府应该对这个问题早下决心。”吴晓灵建议。
>>关于财税体制改革
四因素致财税改革迫在眉睫
“我们的财税改革已经是迫在眉睫了。”吴晓灵表示,四大因素致使这种改革不得不进行。一是从审计报告看,地方政府的财力与事权不匹配和政府事权界定不清楚,是财经纪律执行中出现一些问题的制度原因;二是营改增的推行会改变中央和地方的收入格局,亟须进行调整;三是地方债的风险在积聚,地方政府的债务负担已经非常重了,土地收入是地方政府还债的主要来源,而土地收入的增长是不可持续的;四是经济增速的下滑必然加剧财政的困难。“现在经济发展已经到了必须转型的时期,必须转变过去粗放的经济增长方式,我国的人口红利已经到了转折点,中国创新型的经济还没有发展起来,潜在生产率是在降低的,这种情况下中国经济放缓是必然的。”吴晓灵称。
>>关于地方债务
退出微观经济才能解决负债
昨天进行分组审议时,部分常委会组成人员就地方政府的债务发表意见和建议。其中,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辜胜阻提到,从审计报告抽查的情况看,现在地方政府的债务事实上形势非常严峻,问题非常严重。
辜胜阻建议,首先要形成有效的监督体制机制,政府负债一定要有一个“笼子”来管住它。要强调信息公开。这次审计出来的结果表明,由于中央政府监管,很多地方负债转为隐蔽的,转为新的形式。信息公开非常重要,只有通过公开,只有让它在“阳光下”运行,你才能监督。还要依法规范,要通过预算法来规范政府的行为。同时,要从根本上转变政府职能。“现在地方政府‘公司化’了,市长成了CEO,地方政府在经济方面的职能太重,如果这种职能不转变,地方政府负债很难从根本上转变。”辜胜阻指出,转变政府职能,把该由市场做的事情交给市场,政府要从微观经济领域退出来,才能解决高负债的问题。
另外,政府债务现在底数不清,这就很难判断债务的风险。所以非常重要的是要建立有效监督的体制和机制,还要摸清底数。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