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的生活书店重庆分店。三联供图
7月1日,由三联书店主办的恢复设立“生活书店”座谈会在人民大会堂举行,邹韬奋之子邹家华、作家王蒙等150余人出席。三联书店总编辑李昕表示,恢复设立后的生活书店会侧重于文学艺术、大众生活等图书,同时也要看重思想性,目前正在跟马识途、王蒙等作家约稿。
旨在保护老字号出版品牌
当天的座谈会上,很多生活书店的老朋友也讲述了与这家书店的往事。作家王蒙说:“我从1945年到1949年少年时代如饥似渴地追求真理,追求救国救民的思想、知识、书籍,最重要的是来自生活书店等这批进步出版社,比如艾思奇的《大众哲学》、胡绳的《新哲学人生观》等书籍,还有大量的进步文学书籍。”
王蒙表示,生活书店恢复对他来说是一件激动人心的事。他提到前段时间网上流传一份死活读不下去的书单,“其中第一本就是《红楼梦》,还有《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等,反正都是一些好书,这也反映了在现在的形势下,用浏览代替阅读,用传播来代替服务,用碎片来代替经典的一种趋势,以至于造成我们的文化,尤其是进步文化、革命文化有断裂的危险。”他认为,生活书店的恢复对促进文化进步是有很大作用的。
据三联书店总经理樊希安介绍,生活书店的恢复设立有利于对老字号出版品牌的保护。问及生活书店与三联书店的关系,樊希安说:“生活书店是三联书店下属的子公司,未来几年三联书店希望能成为一个出版集团,当然是中国出版集团下属的子集团。”
已向王蒙马识途约稿出书
座谈会结束后,三联书店总编辑李昕接受专访时表示,今后生活书店恢复设立后,不会什么书都出,首先是尊重三联书店固有的传统,他说:“三联书店的传统,其实是追寻生活书店的传统而来的,肯定要看重书籍的思想性”。问及生活书店今后的出版方向,李昕称主要有四个方面,“分别是人文社科、文学艺术、文化普及和大众生活知识类图书,其中文学艺术和大众生活类图片是重点”。
现在以人文社科、文学艺术等为出版重点的出版社很多,而且一些新兴民营出版社力量兴起,刚恢复不久的生活书店如何在市场中立足并赢得发展?李昕说:“生活书店已经有80多年的历史,我想它的品牌价值就是号召力,有很多老作家对生活书店都是有感情的,像来到座谈会的王蒙、吴敬琏等,还有马识途老先生都有出书的愿望,我也正在积极地约稿。”
据李昕介绍,生活书店的出版侧重点也会与中华书局、人民文学出版社等区别开来,“我们更注重当代文学、当代作家,以及外国文学经典的引进出版等,同时也会推出一大批生活实用类的书籍。”生活书店在创立之初是连锁经营,一度在全国有50多家分店,问及会不会开设实体书店,李昕说:“目前更多的是从出版内容方面考虑,如果设立实体书店,可能会选择跟一些大学合作,这样可以减少租金。”
链接
书店历史
“生活书店”的历史是从《生活》周刊开始的。这本中华职业教育社的机关刊物,1926年10月由邹韬奋接手主编。此后《生活》周刊的内容与形式有明显变化,可读性大为增强,吸引了更多读者。在抗日战争期间,《生活》周刊受到压制,邹韬奋、胡愈之、徐伯昕等决定自主经营。
1932年7月,他们以《生活》书报代办部为基础在上海创立了生活书店,邹韬奋为理事长、徐伯昕为总经理。生活书店创办的年代颇为动荡,书店从成立到抗日战争前夕的5年中出版了大量期刊和书籍,这些书刊进步性鲜明,传递着正能量。之后在重庆、成都、桂林、西安、昆明等50多处设立了分店,还设立香港、新加坡两处分店。
1948年10月,生活书店和读书出版社、新知书店在香港合并成立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从创办到1948年的16年间,生活书店共出版《生活》《新生》《文艺阵地》等30多种期刊,以及胡绳的《新哲学人生观》、沈志远的《新经济学大纲》等哲学社会科学论著,此外,还有大量中外文学名著,如高尔基的《燎原》、梭罗诃夫的《被开垦的处女地》、茅盾的《残冬》、萧红的《生死场》等,在知识界、青年学生和广大读者中产生了巨大影响。
京华时报记者田超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