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一批引进国外模式的综艺栏目《非诚勿扰》、《中国达人秀》高调登场,相继成为收视热点,甚至有人因其将青年受众拉回电视荧屏前而欢呼。尤其自去年《中国好声音》一骑绝尘之后,2013年更成为引进国外模式的“井喷年”。据不完全统计,仅今年前6个月,就有《中国梦之声》、《我为歌狂》、《我是歌手》等30多个引进国外模式的综艺节目登陆中国荧屏,其播出时间也由以往的周末黄金档延伸到平常时段。
就在制作方笑着数钱、电视台炫耀收视率的同时,中国电视整体原创能力的式微却再一次被印证从2004年的《超级女声》开始,缔造内地电视综艺节目收视率神话的电视节目,几乎悉数都是“舶来品”。
引进国外模式是中国电视节目的灵丹妙药吗?“拿来主义”是否会阻碍本土创意研发的脚步?中国原创电视节目的出路又在何方?不久前一场“节目模式引进与原创高层对话”在上海电视节“白玉兰”论坛举行,中国电视界知名人士齐聚一堂,集体为中国电视节目把脉。
为何会出现引进模式“井喷”的现象?《中国好声音》总策划杜昉认为,其实这也是中国电视在“补课”。就像当年改革开放初期所有中国制造业的发展,许多家用电器都引进了欧美、日本的生产线,从而带动了整个中国制造业的发展。今天中国的电视也是一样,在中国的节目模式市场还没有形成之前,这种“补课”非常重要。
而在《年代秀》总制片人易骅看来,中国电视节目缺乏原创,是由于电视人和观众心态浮躁,急于寻找成功模式进行复制,每天看着收视率,甚至容忍不了让节目有一个成长的空间。
与易骅观点不谋而合的是唯众传媒总裁杨晖。近日,在号称“中国首档青年电视公开课”的《开讲啦》节目录制现场,杨晖对中国青年报记者坦承:“不是大家不要原创,而是真正潜心去做原创、愿为原创埋单的制作公司和电视台太少。”
中国电视事业起步很晚,与国外相差几十年。因此,很多人认为,模仿不仅是与国际接轨最快的途径,也是可以有效规避风险、成本最低、成功率最高的方式。但杨晖却不这么看。
“千万不要以为引进模式就是屡试不爽的法宝,也千万不要想象原创就是那么难。”杨晖说,“文化产业的本质就是创意,没有创意,这个行业就没有生命力。从这个角度来说,当你花大钱引进模式,费力翻译过来,再去跟人家沟通,还要把它做本地化改造,让它服水土,把这些时间和精力加起来,坦率地讲,研发的成本较之还更低一些。”
杨晖认为,原创像是一个化学反应,如果混搭做好了,它就成功了。“我从来不认为"创新"是个发明创造,旧的元素加旧的元素就是新的,会有无限的空间,无数个可能,关键在于勇气和思维方式。”在杨晖看来,节目的创新要走内心,而不是简单地把舞台变得很华丽,投入变得很大。
拿《开讲啦》来说,看起来是一个传统的演讲,但从策划角度看是一个典型的2.0时代的节目。节目把“你”变成“我”,更强调一个平等的自我的表达,我是谁,我做过什么,我怎么想,主持人只是一个管理员,而第二部分嘉宾和现场青年代表之间挑战式的互动,就像极了网上的跟帖。
“所有制作公司和电视台都说自己输不起,大家谁都不愿为出错去埋单,拿来主义似乎更保险一些。但是,外国电视花了70年所探索的节目模式,我们竞相引进,两三年就用完了,这不仅是一种竭泽而渔、难以为继的现象,还是电视人自我挑战的缺失。”杨晖说。
盘点这些年诸多被内地电视人“拿来”的电视综艺节目,大都处于“各领风骚三两月”的低水平重复,造成了电视文化资源的浪费。除了电视人和观众的浮躁心态,还有什么阻碍了中国电视节目的原创力?
对此,一些业界人士分析,国外具有成熟的市场游戏规则。在国外,一个好节目的出炉,需要完善的市场调研和评估,精雕细做的内容制作以及周密的市场推广等;而在国内,则是行政化管理、市场化运营,一个节目的播出与否,领导的意见、广告的压力会起关键作用,而非科学的受众调查。在这种情况下,资本怎么敢冒险进入。此外,国内知识产权保护不力,也成为制作方在投资方面最大的风险。“国内电视节目市场缺乏版权保护,不仅使制作方失去创新的动力,还可能使制作方的投资亏损。”
杨晖认为,综艺节目模式的扎堆引进,今年也许正处于一个抛物线的制高点。接下来老外也变聪明了,会说我们只有没有经过市场验证的“纸模式”,你要不要?你会发现,不知什么时候开始,我们必须跟他们一起共担风险了。
作者:吴晓东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