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重庆7月3日电(记者张琴)重庆三峡库区消落带近日再现一处大溪文化遗址,清理大溪文化墓葬10座,另发掘战国至汉代墓葬30座,出土丰富文物。
据重庆市文化遗产研究院介绍,该遗址位于重庆巫山县三峡库区消落带范围,在日常巡查中发现暴露在外的古墓葬群,由于水位消落面临崩塌和被盗掘的危险。4月下旬至6月下旬,重庆市文化遗产研究院和巫山县文管所联合组成发掘队伍,对柏树梁子墓群开展抢救性考古发掘。
经调查勘探,确认该墓群面积约3000平方米,发掘前有少量盗洞,部分战国汉代墓葬已遭盗扰,新石器时代文化堆积受水位消落冲刷严重,地表可见较密集的石制品、陶片和动物骨渣等。此次发掘总面积达1005平方米,共清理新石器时代至汉代墓葬40座、灰坑10个,出土文物及标本300余件。
考古专家介绍,40座墓葬中最重要的收获是发现了新石器时代大溪文化遗存,清理了大溪文化墓葬10座,其中直肢葬2座、屈肢葬7座、多人合葬墓1座,出土了绿松石坠、石质饰品、骨匕、骨锥等。多人合葬墓初步可辨骨架6具,随葬有磨制石器、石枕、绿松石坠、陶釜、陶碗等遗物32件。大溪文化遗存的文化层由于受到江水冲刷和耕种破坏,仅剩一层,包含大量动物骨渣,出土有磨制石斧、石锛、石凿、打制石片,陶器有碗、釜、陶球等。
此外,本次发掘还清理了战国至汉代墓葬30座,均为土坑竖穴墓,其中战国墓葬20座,墓葬为长方形竖穴土坑墓,出土文物40余件;西汉墓葬10座,出土文物20余件。
目前,发掘单位正在编制保护方案,对遗址剩余部分进行综合评估,准备全面开展抢救发掘工作,深入提取遗址历史文化信息,并拟对大溪文化墓葬进行切割搬迁。
据了解,距今约五六千年的大溪文化遗址,属母系氏族晚期至父系氏族萌芽的时期,是5000年中华文明史的象征之一。位于三峡库区巫山县境内的遗址,是中国大溪文化最早的发现地,也是大溪文化的命名地。与大溪遗址出土文物具有相同特征的文化遗存分布在长江中、上游一带,东起鄂中南、西至川东,南抵洞庭湖北岸,北达汉水中游。考古学家将这些具有相同特征的有别于其他文化特征的考古学文化命名为大溪文化。
作者:张琴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