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丁茶
(本土声音)
……直到2011年,在新一届班子第5次对汾江河开展治理时,通过媒体的报道,大家才知道了真相:原来,汾江河沿岸除了有纺织、漂染、五金、化工厂,居然还有28家经营了几十年的煤场!污染大户如此之多,河水又如何能回复昔日之清澈?为何此前四次治理均不敢对它们开刀?
近日,有报道称,据佛山市水务局数据,全市内河涌里程减少了至少10%,估算消失里程超过1000公里。呜呼哀哉,作为南国水乡的佛山,原来我们的母亲河已经在不知不觉中被严重侵蚀,作为佛山人,很有必要问一句为什么。
谈到河涌,汾江河的整治就不能回避。许多老佛山人都记得,四十年前,我们的汾江河水质清澈,可以直接饮用,之后河水开始由清变浊,有关部门在1981年开始第一次汾江河整治,然后是1990年、1995年和2000年,政府对汾江河开展了四次整治,每次整治都在“增大范围,加大力气”,然而,每次整治后不久,水质都毫不例外地退回原来的水平。到了2008年,经过多次整治的汾江河,水质竟然全面恶化为劣V类。伴随着佛山经济高速发展的,是河道水质的日益沉沦。
佛山的水道反复治理,却又反复污染,个中原因耐人寻味。过去,有许多部门领导公开表态“绝对不能走西方国家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稍有常识的人都知道,在目前强势政府的环境下,如果领导真的下决心治理污染,汾江河决不可能出现水质问题的反复劣化,过去之所以越治理水质越差,说明只触及了局部问题,并未对问题追源溯流。直到2011年,在新一届班子第5次对汾江河开展治理时,通过媒体的报道,大家才知道了真相:原来,汾江河沿岸除了有纺织、漂染、五金、化工厂,居然还有28家经营了几十年的煤场!污染大户如此之多,河水又如何能回复昔日之清澈?为何此前四次治理均不敢对它们开刀?究其原因,都是G D P惹的祸为了保住纳税大户,为了政绩,于是无论嘴上说什么,实际工作中都只能“先污染、后治理”。
不幸的是,这种“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治理思路仍在进行中,当前,汾江河短期能变清,主要是连接汾江河的内河涌被设闸控制,污水被困在内河涌,也就是说,污染从主河道转移到了内河涌。把问题留在内河涌这些偏僻的角落,自然不那么显眼,这和把垃圾扫到地毯底下,其实是同一个道理。更何况,还能以整治之名覆盖和填埋河涌,增加宝贵的土地供应,如此高“性价比”的措施,自然成为各路人马的最佳选择。正是在这种急功近利的治理思路下,我们的河涌迅速地“被消失”。
然而,笔者希望相关各方要认清形势,新一届的领导层非常重视环保问题,上峰说了,官员考核要把民生改善、社会进步和生态效益都考虑在内,不能再以G D P论英雄。连佛山的市长也放出狠话:“镇街一把手不能干就走人”。继续放之任之,有可能乌纱不保,河涌治理似乎又有了曙光。只是,那些老佛山人曾经朝夕相对的河涌,始终未能等到这一天。(南音)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