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车采购不能搞地方保护
在公务车采购领域,要牢牢守住“自主”这一底线,让纳税人的钱真正起到扶持自主品牌的作用
文/南辰
在公车采购领域,一种不好的苗头近期有所抬头:一些地方大规模高调采购合资“省产车”,似乎公务车采购的标准不再是价格从优、质量从优、研发投入从优,而“本地产”似乎成为更重要的“先决条件”。笔者认为,这种苗头值得警惕。
公车采购属于公车改革的重要内容。近些年,国家有关部门针对公务车采购出台多项标准进行规范。例如,工信部曾经公布的《2012年度党政机关公务用车选用车型目录(征求意见稿)》,入围的400多种车型基本是国内自主品牌汽车,包括上汽、东风、一汽、广汽、奇瑞、江淮等主流自主品牌。此外,工信部还曾公布《党政机关公务用车选用车型目录管理细则》,其中要求申报公务车目录的轿车发动机排气量不超过1.8升,价格不超过18万元。
媒体报道,中央出台八项规定后不久,为贯彻中央精神,河南省烟草公司制定了《河南烟草系统车辆配备使用管理办法》。《办法》要求,领导干部用车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执行,一般公务用车配备价格19万元以内、排量1.8升以下的轿车。这本是好事。然而就在《办法》出台4个月后,河南省周口市烟草公司便豪掷600多万元购进了39辆公车。其中,多辆轿车价格和排量违反“双18”标准,均属违规超标公车。
这从一个侧面证明,对于公务车采购来说,标准制定得更严格只是第一步;把严格的标准用铁一般的纪律落在实处并不打折扣是更重要的一步。地方有关部门要杜绝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杜绝下不为例,杜绝阳奉阴违,把八项规定以及国家有关部门关于公务车的各项采购规定落到实处。
工信部公布的相关细则中,“双18”门槛之外,另一个限制合资品牌入围的规定则是要求企业“设有产品研发机构,近两年企业研究开发费用支出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例均不低于3%”。由此分析,一些低端合资品牌即使价格、排量满足“双18”要求,在研发方面投入也很难满足相关要求。
那么,那些被高调采购的合资品牌“省产车”,其性价比真的比奇瑞、上汽、东风、一汽、吉利等自主品牌要高么?恐怕未必。打着“需求与生产对接”的旗号大张旗鼓地采购本地产合资车辆,骨子里是地方保护在作怪。而不管是考核公务用车的采购成本,还是考核维修保养成本,合资品牌与自主品牌相比都不占优势。
更重要的是,考核相关企业的研发投入,就是为了鼓励企业掌握自主知识产权,掌握核心技术,这是对前些年所谓“市场换技术”的纠偏。试问,如果堂堂大国的公务用车(含警用、武警、部队用车),中方在发动机、变速箱等核心技术以及关键总成的定价权上没有任何话语权,这不但是荒唐的,更是危险的,也是纳税人绝不能容忍的。
中国汽车工业一大特色就是带有浓重的地域特色。某品牌汽车在哪里生产,也意味着给当地带来更多GDP增长和就业机会。随着国内汽车集团下属的工厂在四面八方落地,在公务用车采购、出租车等公共用车采购、新能源汽车采购过程中,地方保护的问题也越来越凸显。
实际上,这一问题属于沉疴,已经存在很多年了。一位汽车业内人士曾经感慨,不在一个地方建厂,产品是很难被当地公交车、出租车、公务车等各种采购选中的。这种不健康的“行规”导致市场层面难以以质取胜,优胜劣汰,而是形成各地保护自己的“地产车”的“割据”局面,会为中国汽车产业由大转强设置更多地方障碍,急需彻底整改。
笔者认为,解决汽车采购地方保护这一问题,需要国家有关部门严格公务车、出租车、新能源汽车采购方面的各项规定,对违规者果断亮出红牌,要确保令行禁止,要用科学、公开、透明的流程确保采购质量和“采购程序正义”。在新能源汽车采购领域,要发挥中央部委的协调和监督作用,对有的地方出台的或明或暗的保护举措坚决进行清理。在出租车采购领域,也要公布采购车型碰撞成绩,综合安全性、维修保养费用、油耗、乘坐舒适性等多项指标展开公开竞标。
近期,公车采购方面另外一个重要的趋势就是在北京的长安街上,国宾车队中出现的抢眼的红旗轿车,一些部级领导干部近期也换用红旗轿车。这让我们看到了公务用车改革在采购领域的一大方向。在这种背景下,地方保护不能成为添乱的因素,更不能让那些阳奉阴违的案例轻描淡写地一笑而过。
中央政治局出台改进工作作风八项规定后,各省区市相继出台执行规定和实施细则。公务用车首当其冲。湖南省规定严禁豪华装饰公务用车,逐步换乘国产自主品牌汽车。甘肃、新疆等多个省区市也出台文件,规定领导人换乘公务用车需选择国产自主品牌汽车。而高调采购合资品牌“省产车”,很难不让人担心,相关规定是不是走了形式,被架空了。□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