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阿里地区普兰县7月12日电 题:中、印、尼交界普兰口岸的生意经之变
中新社记者 陈香玉
耗时两天,徒步、骑马从尼泊尔翻越丁嘎山口到达普兰县的尼泊尔商人迪布7月中旬终于坐在了自己的商店里,尽管脸上还挂着疲态,他仍指挥店员打扫卫生,清点货物,为他在普兰边贸市场的第30个年头做着“新年”开张前的准备。
普兰位于阿里地区西南角,与印度、尼泊尔接壤,是中国12个三国交界县之一。17世纪初,普兰边境主要山口、通道就有固定的交易点。而普兰今年的边贸市场才刚刚开市。
“普兰口岸还是一个季节性通商口岸,每年6月底至10月是最好的交易季节,”普兰县商务局局长索朗说,由于今年暴雨不断,尼泊尔、印度桥路损毁,商人比往年来的要晚一些。
在普兰,很多来自中、印、尼老商户都记得当年在这里钻土房搭帐篷的经历。1995年,位于县城半山腰上的老唐嘎边贸市场只有几十间没有屋顶的土房外加周边一些洞窟,生意人需得钻到没顶的土房里搭上帐篷才能开张做买卖,因此普兰当时被称为“帐篷口岸”。
“和现在的这个市场相比,老唐嘎市场简直没法想象!”迪布一说起老市场眉头不经意间紧蹙了起来,“那时候我们是以物换物的,交易的东西品种也少之又少。”直到上世纪70年代末期,《普兰县志》里还有中尼之间食盐羊毛换木材柴薪的记录。
2003年,中国政府投资在普兰县城新建了5000多平方米、包括59间门市的普兰口岸边贸市场。3年后,隔壁建起了219间土木结构房屋的边民互市贸易市场。当年钻土房搭帐篷的商户们全部搬到了这里,以物换物盐粮交换也早已走入历史。
这两个市场里聚集着300多户来自中国、尼泊尔和印度的商户。官方统计显示,除了传统的初级农产品互市外,普兰口岸出口货物中家电、建材、日用百货等比重不断提高,进口货物也出现不少木碗、化妆品等轻工业品。
“你看现在,我从尼泊尔带香料、日用品、手工艺品过来,再把中国的衣服鞋帽、羊绒毯子带回尼泊尔去,有上百种商品,”迪布环视了一下自己的门市,骄傲地说。与迪布同在一个市场里的印度商人乔西也赶在尼、印商户大部队回来前提前抵达,“我们印度的商品种类比尼泊尔的还要多呢,”市场还没达到贸易高峰,但商战已然悄悄鸣锣。
去年,西藏自治区对普兰今后10年的发展做出系统规划,普兰唐嘎国际市场将建设一批具有高原边城特色、设施完备的商铺,构建具有较高水平的监管、电力、通信、安全、环保等设施体系,配套建设物流、仓储、金融服务等设施,提升市场整体服务配套能力。
当地商人旦增多吉认为,未来的商机就在其中。届时,他和所有商户们就可以从目前土木结构的低矮土房搬到配套设施更加完备的新市场。
“中国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经济等各方面得到了很大的提高。现在我们摩托车、汽车买了一辆又一辆,停车很头疼,”旦增多吉说,市场里的商户们经常议论的还有供水供电、卫生管理、物流货运等问题,显然目前的边民互市小额贸易已经不能满足他们的要求了。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