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从不畏惧死亡,但我特别渴望活着,因为我的病人需要我,太多太多的事情还需要抓紧去做,特别是当前神经病学科的发展疑难复杂,还有许多的难关迫切需要我们去突破。”这是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神经内一科副主任张笋最大的心愿。“为部队官兵 和人民群众的健康服务,是我从医时作出的承诺,我将用我的生命履行这个承诺。”
41岁的张笋,今年2月份被确诊为胶质细胞瘤。入伍17年来,她把患者视如亲人,在自己身患癌症的情况下,依旧坚守在工作岗位上,与病魔顽强地做斗争,坚强而又乐观,被广大患者称为“白求恩式的好医生”。
身患癌症依然坚守岗位
2012年6月24日,张笋突然持续两分钟说不出话来的危险信号经过CT检查确定:脑部有异常。
因病情一直不明确,张笋一直吃药观察着。2013年1月份,因脑部异物扩大,张笋决定前往北京301医院手术治疗,最终因为不能确诊加上父亲住院,手术搁浅了。一直到今年2月16日,核磁共振检查结果确诊张笋患了胶质细胞瘤。得知病情后,张笋第一时间想到的不是自己,而是马上给医院的同事打电话,交代自己分管的23个患者的查房情况。
就在确诊前的半年多来,张笋照例一周出两次门诊,其余时间也像往常一样,全在科里,每天查房必定新旧病人走访一遍。
神经内一科的门诊值班表一般都是提前两个月排好,周六门诊最忙,病人多,还不能休大周末,所以医生一般不愿意出周六的门诊,忙碌了一周了希望好好休息两天。
从去年2月份一直到去年12月份,周六的门诊都是张笋包了。周六上班就意味着占用了休息时间,一周只能休息一天了,而且没有特别补助,张笋也从来没有给科里提过要求。“张笋不仅坚持周六出门诊,就算是周日,只要没事她也会来医院。”该院神经内一科医生闫佳兰说,张笋工作态度严谨,每天按时查房,对每一位病人都一视同仁,细心地观察和查体,耐心地倾听每一位患者的倾诉,并详细解释病情给病人及家属听,让他们能及时了解自己得的是什么病,需要做哪些检查和治疗。
神经内一科护士长崔欣说,只要医院组织巡诊,张笋总是第一个报名。在组建赴利比亚维和分队时,她主动请缨。有人善意提醒,非洲战乱未息,气候炎热,疾病肆虐,千万别去冒险,但她义无反顾地报了名。维和期间,她精湛的医术、热情的服务感动了非洲人民。2009年,“和平天使”中国和加蓬人道主义医疗联合行动中,她放下多病的亲人,放下年幼的孩子,再次飞赴西非大陆,展现了和平时代女军人的风采,让人敬佩,让人感动。
她对患者总是面带笑容
“张医生,听说您得病了,我都不敢相信,您怎么也不告诉我们啊?”得知张笋生病,栾城的邢文翠、格海军夫妇特意赶来看望张笋。“我们都希望您早日好起来,大家都离不开您啊。”邢文翠的眼泪止不住地流了下来。
2008年,邢文翠的大儿子头疼,去了很多家医院,药没少吃,但就是一直看不好病。一次偶然的机会,从杂志上看到对张笋的介绍,便带着儿子来慕名求医。当夫妇二人在门诊室见到张笋时,犹豫了,“这个医生这么年轻,能行吗?”
夫妇二人不放心,又找到另外一位年龄较大的医生给儿子看病,并且按照医生的要求做磁共振检查。等到结果出来后医院已经下班了,当时只有张笋还在门诊室。由于一开始不信任张笋的医术,夫妇二人都觉得特别尴尬。没想到张笋却不介意,笑着说,“给我看看结果吧。”看完结果后,张笋说,“没事,放心吧,孩子是神经性头痛,开点药,头痛减轻了再来看看。”看到张笋这么热情,夫妇二人心里真是愧疚极了。
大儿子喝了几天药后,头痛果然减轻了。后来夫妇二人带着大儿子又来到和平医院,张笋又给开了几天的药,并告诉他们,喝完药后,头痛就会好了。由于大儿子要开学了,不方便再来医院做检查,夫妇二人抱着试试看的态度对张笋说出了心中的顾虑,“孩子马上就要上学了,要是再头痛,可怎么办呢?”没想到张笋很爽快地说,“有事就给我打电话。”张笋的平易近人,让夫妇二人十分感动。
大儿子高中学习十分紧张,有时候难免还会有些不舒服,夫妇二人就会给张笋打电话询问该吃什么药。有时候张笋出差,就通过短信把药方开出来。邢文翠说,张笋通过电话治疗,给儿子留出了更多的学习时间。去年,大儿子已经顺利考上了大学。“要是没有张医生,都不知道儿子能不能顺利考上大学。”邢文翠说
如今,小儿子上高中,由于学习紧张,晚上经常睡不好觉。就在前几天,夫妇二人还打电话求助张笋。喝了张笋开的药后,小儿子的身体状况也好了起来。“张医生得病快一年了,我们竟然都不知情,还为儿子的病情打扰她,心里真是过意不去啊。”夫妇俩有些内疚地说。
像邢文翠夫妇这样通过电话咨询病情的事情,还有很多。不论什么时候,只要患者找到张笋,她都能说出他们每一个人的病情,帮助他们医治病痛。石家庄市民常鹤曾经也是张笋的一位患者,“张医生医德高尚,不管是深夜,还是休息时间,只要打电话或找到她,总是认真解释,从不厌烦。找她看病,她总是面带笑容,让我们感受到的是温暖。”
“我还有太多的事情要做”
“张笋得病后,从来没有抱怨过命运的不公,没有哭过一次,反倒是我自己偷偷哭了两次。”张笋的丈夫马克强说,张笋得病后,他心里也非常着急,从网上查找相关资料,然而张笋为了不给他增加心理压力,从来没有问过他关于自己病情的事。
张笋常说,自己一直致力于做一个合格的医生,却不是一个合格的妈妈,都没有关心过女儿的学习。每当这时,马克强就笑着安慰她,“你呀,比我强多啦,光出差了,都顾不上管你们娘俩。”
马克强和张笋是老乡,又是大学同学,结婚多年来,同样乐观外向的性格让家里充满了欢声笑语,俩人从未拌过嘴、红过脸。读博士、出国留学、赴利比亚维和、加蓬演习……无论张笋做什么事,丈夫总是毫不犹豫地支持。张笋要出国留学,马克强也带着孩子陪着张笋,照顾她的饮食起居。张笋要去与乡镇卫生院结对子定期去义诊,丈夫当司机专车接送。
张笋患病之后,马克强更是寸步不离地照顾妻子,陪妻子做放疗、化疗,与妻子一起回忆过去的幸福往事。妻子的乐观坚强,也感动着马克强。“要做妻子的精神支柱,陪他早日康复。”“病魔无情,生命有限。我今年刚41岁,是人生中干事业的最美好的年华。虽然身染绝症,但我坚决与病魔抗争,我也相信,一定会胜利,因为我还有太多的事情要做。”张笋面对病魔乐观而坚强的精神,深深地感染着每一个人。张笋说,“我要好好地活着,为自己的患者奉献我生命的所有时间。”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