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习记者 林巧 深圳报道
记者独家获悉,日前,证监会已开出2012年5月券商创新开展以来的首张资管“红牌”罚单。
因求规模而轻视核查,差点被骗走10亿元,上海证券日前被上海证监局暂停了新增资产管理业务。而在此前,上海证券已经被该局处以监管谈话惩罚。
业内人士指出,上海证券的案件暴露出券业过度追逐资管规模增长的弊端。一轮创新风暴过后,今年券业资管将面临挤压风险的发展局面,告别规模高速增长的时代。
第一张资管创新“红牌”
日前,上海证监局叫停了上海证券新增资产管理业务3个月。这也意味着,上海证券除已有的资产管理产品,在3个月内不得新增产品和再开展相关新业务。
这是自去年5月份后,以资产管理为主要内容的证券公司创新业务开展以来,证监会给出的第一张直接在既定时间内限制入场的“红牌”罚单。
“希望事情能快点过去。”上海证券一位人士表示,从涉及相关案件以来,公司不仅接到了监管部门的核查,公司相关领导也“四处奔走”,希望事情能尽早妥善解决。
记者从该券商人士处获得了这份发送给上海证券的处罚通知单。
上海证监局在处罚通知单中称,经查,该局发现上海证券在客户资产管理业务开展过程中,存在业务流程和操作规范未全面覆盖各个业务环节,未对定向资产管理业务形成有效的分级授权机制控制风险,定向资产管理业务投资运作中出现越权操作,未审慎选择合作对象、未认真进行尽职调查、未充分评估投资风险,未向委托人充分进行信息披露、未明确约定业绩报酬提取标准等情形。
据此,上海证监局认定,上海证券在开展资产管理业务过程中,未能做到勤勉尽责,客户资产管理业务相关内部控制不完善,业务管理混乱并导致相关业务出现风险。
上海证监局表示,上海证券上述系列行为违反了《证券公司客户资产管理办法》、《证券公司集合资产管理业务实施细则》、《证券公司定向资产管理业务实施细则》和《证券公司内部控制指引》有关规定。
根据《证券公司监督管理条例》规定,上海证监局责令上海证券予以限期改正,从今年6月9日起至8月31日期间,暂停该公司新增证券资产管理业务。同时,上海证监局还表示,上海证券必须在今年8月20日前向该局提交书面报告,上海证监局将组织检查验收。
“红牌”前已被监管谈话
据记者多方了解,早在上述“红牌”罚单出台之前,上海证券已经被上海证监局采取了监管谈话举措,相关业务负责人已被证监局叫到监管当局接受监管谈话。
据悉,彼时,上海证监局调查认定:上海证券在资产管理业务开展过程中,存在未审慎选择合作对象、未认真进行尽职调查、未充分评估投资风险等情形,未能做到勤勉尽责,并导致相关业务出现风险。
据此,上海证监局认为上海证券行为违反了《证券公司客户资产管理业务管理办法》第三条的规定。
该规定第三条明确写道:证券公司从事客户资产管理业务,应当充分了解客户,对客户进行分类,遵循风险匹配原则,向客户推荐适当的产品或服务,禁止误导客户购买与其风险承受能力不相符合的产品或服务。
上海证监局根据《证券公司客户资产管理业务管理办法》第五十八条规定,今年5月15日,要求上海证券相关负责人王毅于2013年5月20日14 时,携带有效的身份证件到该局405会议室接受监管谈话。
据熟悉上海证券的人士介绍,王毅是美籍华人,此前在上海证券负责基金研究的,对基金价值有自己的估值和判断。
尽管上海证监局表示,被采取监管谈话的上海证券可以在处罚决定书送达之日起60日内,向中国证监会提起行政复议申请或向辖区人民法院提起诉讼,但上海证券最终没有申诉和诉讼,而是接受了监管谈话处罚。
“业内都以为监管谈话就完了,没想到还被暂停了3个月业务。”一位券商资管负责人分析,这或许也是监管层想借此警示其他券商的作用,毕竟在前一阵追求通道业务规模中,不少券商都存在些许拿不到台面的东西。
“华东地区的券商资管相对激进,去年我们还没反应过来的时候,那边的通道业务已经如火如荼开展了。”深圳一家中型券商资管业务负责人认为,随着通道费率越来越低,为券商带来的利润十分有限。
据上海证券2012年年报显示,去年该券商的受托资产管理业务收入为33万元,同比上期的128万净收入出现大幅下降。此外,据Wind数据统计显示,截至今年8月1日,上海证券共有六款券商集合理财产品,其中4款产品的单位净值在1元以下。
过度追求规模违背风控
据业内人士介绍,险些酿成大祸的上海证券10亿元骗局看上去让人有点“难以置信”。
根据证监会内部通报,在该案件中,上海证券因过度追求通道业务规模增长,并未进行项目信息核查和投资人的背景调查,就将10亿元汇入介绍人所设的银行账户中。
而项目介绍人通过伪造虚假身份,假借某国有大型商业银行工作人员的身份,引得上海证券陷入骗局,企图用虚假项目骗取该上海证券的10亿元资金。
值得庆幸的是,有关部门发现异常后,通知银行及时冻结了该笔资金,最终介绍人和投资人并未将10亿元资金转走,未造成实际的损失。
据资管圈内人士介绍,该骗局案情并未全部对外通报,圈内对骗局中很多具体细节并不清楚。但有一个关键信息是,上海证券在手续不全的情况下,即进行了汇款,这完全违背了现有的证券公司风控规定。
“现在市场上项目一抓一大把,可是真正能操作的项目少得可怜,优质项目早就被银行瓜分掉了,流出市面的项目都有各种各样"漏洞"。”据江西一家信托公司的项目经理表示,通常一段时期内,会有一批因为质押担保、相关证明文件不全等问题项目被银行“刷”下来,流到信托公司、券商等风控指标稍微灵活的金融机构手中。
“去年券商资管政策松绑以来,我们也接触过很多项目,但是大部分都因为风控问题而放弃了。”据金元证券资管部门相关人士介绍,例如股权质押类项目,行业较为中肯的质押条件是,对于流通股的质押,质押率为4折左右的情况下,资金年成本为11%左右较能被接受。但一些有质押需求的股东往往提出质押率高达5折,资金成本10%的条件。
据了解,6月初,证监会相关负责人在上海证券业一次内部座谈会议中,点名批评了上海证券的风控无作为,指出各证券公司必须严加防范,提高风控意识,尤其是要提高项目甄别能力和风控能力。
通道吸金魅力何在
据上述江西信托公司的项目经理介绍,目前证券公司资管业务的纯通道费率为千一到千五不等,相比信托公司而言,该项费率更显得物美价廉,所以很多此前和信托公司合作的银行都转向和券商合作,利用券商资管通道开展业务。“信托渠道的通道费率通常在1%或1%以上呢。”上述项目经理表示。
“现在啥业务都讲规模。”一家上市券商机构业务部相关业务人士透露,为了接洽来自银行、其他中介机构的项目,券商的通道业务甚至可以做到“象征性”收费。在部分券商眼中,通道业务除了能增厚业务规模赚足面子之外,还能获得其他更多的业务机会。“例如做一宗股权质押的项目,可以藉由业务合作机会要求股东在指定营业部做质押,营业部也能获得一定费用收入。”上述相关业务人士指出,通道业务往往还可能是各项业务的起点。“关键是要先将“项目”揽过来再说。”
规模之外的,是激励。据了解,去年以来各家证券公司都表示要大力发展资管业务,部分券商给资管部门的业绩提成比列也较高。“40%的提成比例都可以有。”内地一家中型券商财富管理中心负责人表示。
业内人士指出,上海证券的案件暴露出券业过度追逐资管规模增长的弊端。也因该案,证监会随后就叫停了券商资管纯通道业务,并在证券业掀起了一项声势浩大的资管核查运动。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