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华尔街日报》网站8月7日文章】题:随着中国增长前景变得暗淡,历史不是序曲
上个月,中国国务院总理李克强重申中国政府今年的增长目标是7.5%,安慰了因其他官员暗示政府可能容忍低于7%的增速而忧心忡忡的投资者。
随着中国从增速平均为10%的十年走向一个明显放缓和更不确定的时期,如果企业和投资者错误地认定中国可以无限期地设定特定的增速目标,那么它们会亏损。
确定正式的增长目标—而不是创造就业机会、改善社会福利或稳定价格方面的目标—这种想法始终是成问题的。直到最近,北京一直要求地方政府达到最低增长目标,这给地方官员带来了不良动机,推动不健康的、快速的短期增长而不是健康的、逐步的和可持续的增长。
但是现在,这一策略几乎不可能再有用。中国要继续长期以来所承诺的经济转型,即从自上而下的投资带动的经济转向靠独立的中国消费者推动的经济,那么政府管理宏观经济增长目标的能力将被严重削弱。
对于外国投资者和跨国公司的首席执行官来说,问题在于许多人的投资计划基于对中国经济的预测,即认为中央制定增长目标的模式会保持下去。随着将来中国经济增长的性质和速度变得更加难以预测,中国的需求很可能远低于这些公司目前的预测。
西方公司可能面临这样的风险,即出现设备和雇员过剩,这些都是根据它们对未来在中国可获得收入的预期来购置和招聘的,而新的经济模式可提供的收入低于它们的预期。
对于西方公司来说,重要的不仅仅是中国经济的放缓,还包括中国增长构成的变化—没有明显的迹象表明,它们为此做好了准备。除了使中国不可能实现明确的增长目标以外,中国从投资带动的增长模式向消费推动的模式转化,还意味着中国进口商品的构成会发生变化。对外国工业金属和机械的需求会减少,对消费品的需求会增加。
不管北京能否控制,中国将发生变化。如果外商无法适应这种变化,那么受这种变化影响的许多行业的损失会越来越多。 (来源:新华国际)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