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区房”折射教育之痛
高价学区房折射教育资源失衡,要改变这种现象并非一朝一夕,只有对薄弱学校进行长期的财政投入,尤其是对师资质量进行大幅提升。
文/《瞭望》新闻周刊记者李松
“这房子太小太旧,格局设计也不合理。但这是学区房,能卖上价格。”张女士住在北京海淀区黄庄中关村三小附近,这几天她一直在张罗售房。
据张女士介绍,她家这套一居室50平米,2000年初购买时,总价15万,现在售价350万。“旁边学区房都是这价位,不愁卖不出。等卖出后,到其他区域换一套更大面积的非学区房。”
最近,《瞭望》新闻周刊记者在北京、长春等地调研时发现,随着“幼升小”、“小升初”升学季来临,由于优质教育资源紧张,北京、上海、长春等一二线城市中,名校周边的学区房交易火爆,价格水涨船高。
“高价学区房折射教育资源失衡。”华南师范大学谈方教授对本刊记者说,“尽管就近入学政策表面上解决了教育资源不公的问题,但并非所有义务教育阶段的孩子,都能享受到同样优质的教育。”
“学区房”水涨船高
这是一个颇让中国家长焦虑的名词。学区房,即在指定区域内购房,其购房者本人的子女可就读区、市、省级的重点小学或中学。
8月4日,本刊记者走访了北京海淀、东城、西城等名校集中地段的房地产中介,发现多数学区房为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老房,但每平米均价不低于5万。与附近非学区房相比,学区房每平米均价高出2万左右。
按以往规律,每年6月份至9月份,都是学区房的交易高峰期。据北京链家地产五道口店一位业务员向本刊记者介绍,在最近接待的购房者中,70%以上都是冲着优质教育资源选择这一区域。
“在最近三四年间,学区房涨了三四倍。”北京中原地产羊坊店一位业务员这样告诉本刊记者。
不久前,有媒体报道称,北京和平里七区是区重点和平里九小学区房,一套上世纪60年代的房子,均价达6万元/平米,而与其一路之隔的和平家园的业主没有入该小学的资格,房屋报价大多在4.4万元/平米左右。
“就近入学政策出发点是好的,但目前已演化成了金钱比拼的游戏。”北京石油化工学院人文学院袁德峰副教授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表示,“这场游戏的参与和推动者,不仅有学生家长,还有房产中介和开发商。”
“名校带动附近楼市,刚性需求又不断推高房价。”袁德峰说,“学生家长购买学区房是一种双重投资,即对孩子的教育投资和房产投资。因为学区房是稀缺资源,再贵也会有人买。等孩子学成毕业后,再转手卖出。”
而事实上,不少房产商和中介也看到有利可图,往往在楼盘广告上极力突出宣传周围名校,打着“学区房”旗号吸引购房者,借此不断哄抬房价。房产商和中介的推波助澜,更使学区房价格处于疯狂态势。
据链家地产对北京城六区1000个学区房楼盘进行的监测数据显示,2012年城六区学区房成交均价比非学区房高出约6.8%,而2013年截至目前,学区房与非学区房的价格差达到11.2%,价格差距逐渐拉大。
除北京外,其他一二线城市学区房,也基本是出来一套,就被市场迅速“消灭”一套。据报道,上海徐汇区汇师小学附近,“30~40平方米,总价在260万左右的房子一抛出来,两天内就会有买家来付定金。”
“就近入学”陷入尴尬
按相关规定,各地小学入学均实行“就近免试入学”政策。早在1986年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第九条就规定:“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合理设置小学、初级中等学校,使儿童、少年就近入学。”
1992年施行的《义务教育法实施细则》第二十六条也规定:“实施义务教育学校的设置,由设区的市级或者县级人民政府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小学的设置应当有利于适龄儿童、少年就近入学。”
但是,在国家就近入学政策的基础上,很多地方又往往要求孩子入学,除了有当地户籍,还要有这个区域内的房产证为凭证。在这一背景下,择校演变成了择房,以致名校学区房价格节节攀升。
“就近入学本来是个出发点很好的政策,是为了消除对名校蜂拥式的择校就读现象,以促达到各区域教育资源相对公平。”袁德峰说,“但让人意想不到的是,这政策却导致对名校学区户口的争夺,从而造成学区房价格高涨。”
“这种把教育资源和商品住房挂钩的做法,让富人能够利用经济优势购买学区房并享受相对优质的教育资源。”袁德峰认为,“这种选择机会的不平等,同样造成教育资源分配的不公。”
家住北京通州区的王女士,最近三个月来,她为在海淀区物色学区房而显得心力交瘁。“地段相同但划归学校不同,房价相差也很大。”王女士告诉本刊记者,有些房源都很旧,由于划片好却反而卖得更贵。我本来想找个80平米左右的学区房,但房价高得离谱,我只有考虑更小的户型。”
“我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只有让孩子进了好的小学,才有可能进好的初中、高中,并考上好的大学。也只有考上好的大学,将来在社会上才会有竞争力……”王女士一番话,掏尽了多数学生家长的心声。
在谈方看来,学区房反映出三个深层次问题。“首先折射的是教育之痛:教育资源严重失衡、教育机会的不公;其次折射的是家长之痛:勒紧裤腰带省吃俭用,甚至是举债贷款,使‘拼爹族’问题越来越严重;其次,折射的是社会之痛:为本来很高的房价推波助澜,加剧贫富悬殊而产生社会不公。”
“因此,从择校到择房,就不仅仅是一种教育不公平现象,它更是一种社会不公平现象。”谈方说,这与政府推行就近入学政策的初衷背道而驰。
[1] [2] [下一页] |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