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12日证实,太空探测器“旅行者1”号已经飞出太阳系,成为首个进入星际空间的人造物体。
按照一些媒体的描述,太阳系外“景色”并无多大变化,依然是“寒冷、深邃的空间”。
飞近下颗恒星要4万年
美国航天局12日发布会的主题借用知名科幻电影名称,取名“星际迷航”。“旅行者”项目首席科学家埃德·斯通宣布:“我们到那里(星际空间)了。”
斯通说,“旅行者1”号已经离开太阳风层,“在宇宙海洋各恒星间遨游”。他说,这开启了一次历史性探索,意义相当于人类第一次绕地飞行、第一次登月。他说,“旅行者1”号的下一个里程碑也许是飞近太阳之外的另一颗恒星,不过,实现这一目标大致需要4万年。当天航天局数据显示,“旅行者1”号距离地球约190亿公里。
用电子密度推定其位置
斯通介绍,科学家利用探测器周围等离子体波动计算电子密度,推定“旅行者1”号的位置。
去年10月23日和11月27日之间计算得出的数据显示,“旅行者1”号所处区域电子密度为每立方厘米0.06个。今年4月9日至5月22日间的数据显示,“旅行者1”号所处区域电子密度为每立方厘米0.08个。
依据现有理论,星际空间电子密度在每立方厘米0.05个至每立方厘米0.22个之间。
科学家据此推断,“旅行者1”号可能已在星际空间内,随着在星际空间位置“愈发深入”,电子密度不断上升。
一些学者对结论有疑问
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报道,现阶段“旅行者1”号收集的一些数据与原有模型预期不符,所以一些学者对这一探测器飞出太阳系的结论仍存争议。
去年7月末至8月初,研究人员观测到“旅行者1”号记录到来自太阳的带电粒子数量下降,来自星际空间的宇宙射线增多,但磁场方向没有按照电脑模型预期改变。
更让参与项目科研人员头疼的是,“旅行者1”号上测算等离子体的仪器1980年失灵,增加了研究复杂性。
亚拉巴马大学亨茨维尔分校物理学家加里·赞克说:“磁场(变化)仍令我们困惑。”
马里兰大学电子和应用物理学研究员马克·斯维斯达克认为,粒子数据“更靠谱”,磁场变化幅度可能不如科研人员想象中大。
新使命为研究太阳风层
“旅行者1”号1977年发射,飞行36年,初定目标是与另一枚探测器“旅行者2”号探测木星、土星、天王星和海王星。1989年,两枚探测器完成既定目标后,继续借助同位素温差发电机作为动力来源,向太阳系边缘探测,并定期向地球发回数据。
斯通说,“旅行者1”号现在有了全新的任务,科研人员对太阳风和其他恒星风之间的作用感兴趣。
另外,“旅行者1”号和“旅行者2”号各自携带有一张铜质镀金唱片,刻录着反映地球生命与文化的声音和图像,以及用55种语言念读的问候语,专为“旅行者”途中可能遇到其他生命做准备。
有线电视新闻网报道,“旅行者2”号现距地球大约153亿公里,预计将在3年至4年后飞出太阳系。届时,将有两枚探测器帮助人类探索“未知的星际空间”。
张远(新华社供本报特稿)
新闻链接
“旅行者1”号征程
“旅行者1”号(英语:Voyager 1)是一艘无人外太阳系空间探测器,重815千克,于1977年9月5日发射,最新数据显示,2012年8月25日可能就是“旅行者1”号脱离太阳系的日子。以下是“旅行者1”号发射后的重要时间节点:
1977年9月5日,“旅行者1”号在美国卡纳维拉尔角空军基地升空。其“姊妹”“旅行者2”号在当年8月20日发射。
1977年9月18日,“旅行者1”号拍下地球和月球照片。“旅行者1”号当时距地球大约1167万公里。从“旅行者1”号所处位置拍摄的照片显示,月球置于地球之上,月球和地球均只有面向太阳一侧明亮,另一侧是黑夜。
1979年3月5日,“旅行者1”号飞越木星,拍下木星及其两颗卫星照片。
1980年11月12日,“旅行者1”号飞近土星,所拍照片显示土星环“弯弯曲曲”的细节。
1982年,美国航天局升级深空网络接收天线,用于遥控“旅行者1”号与“旅行者2”号和接收信号。
1990年1月1日,“旅行者1”号完成既定目标,开始拓展任务,即星际空间任务。
1990年2月14日,“旅行者1”号拍下最后的太阳系照片,用60幅照片拼接成,拍摄地点在黄道面上,距地超过64亿公里。
1998年2月17日,“旅行者1”号飞越先前发射的探测器“先驱者10”号,成为距地最远的人造物体。“先驱者10”号先前任务是探测木星及其邻近区域。
2012年8月,根据研究人员推定,“旅行者1”号在这一时间段飞出太阳系,进入星际空间。
2013年9月12日,美国航天局在首都华盛顿宣布,确认“旅行者1”号进入星际空间。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