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5日,91岁的抗战老兵盛金云在女儿陪同下,从湖南老家来到云南龙陵县付家老宅,为半个世纪前并肩抗日的战友付心德上了炷香。
113岁的付心德是在云南龙陵县自家老宅中安然去世的。在多雨的龙陵,当天小雨连绵不断,家人担心雨天搭建办理丧事的大棚会很不方便,天却奇迹般的晴了。
在这个长期贫瘠的家庭里,付心德的过去曾被尘封搁置,若不是被媒体发掘,他也许会在大山深处默默无闻地度过一生。这位被称为“抗战活化石”的原中国远征军71军第二野战医院少校军医,被舆论认为是目前探访到的最年长的抗战老兵。在生命最后的几年里,他和他的诸多战友一样,获得了此前从未有过的关注。
棺木跨过子女的身体
付心德在龙陵县的老宅是百年前的破房子,五儿子付根林一家长期和付心德生活在这里。除了新近买的彩色电视机和少量家用电器,所有家具几乎保留着解放前的历史风貌。小院子里堆着杂物和柴火,屋里下脚的地方也不多,15瓦的小灯泡即便白天开着也不能挽救屋里的昏暗。几十年来,付心德一家都延续着近乎贫瘠的生活。
付心德最后的日子,是在老宅子里和五儿子付根林度过的。2012年2月,老人迈台阶时滑了一跤,右腿、右臂还有三根肋骨骨折,付心德自此长期卧床。他为不能走动而烦躁,时不时地发出抱怨,自己行医救了一辈子的人,怎么自己却没能被治好。
付根林回忆,过世前,付心德的口齿已很不清楚了,说着只有他能听懂的含混的语言,时不时地谈论起自己的过去,还下意识地夹着英文、德文。“他舌头松动了,舌苔也没有,我觉得可能快不行了。”付根林说。
2013年9月21日下午4点半,付心德开始剧烈咳嗽,付根林用吸痰机给他吸了痰,几分钟后,付心德卧在老宅的床上停止了呼吸。
葬礼像老人生前的生活一样低调,老宅被简单布置,遗像旁由当地媒体捐赠的“民族英雄,永世流芳”的铜牌格外醒目。由各地单位送来的挽联中,不乏“为国而战,无上光荣”等肯定的字眼。这让老人简朴的后事显出隆重的意味。
前来吊唁的人们络绎不绝,包括龙陵县统战部、上海淞沪抗战纪念馆等本地和外地机构也送来花圈。两天后的出殡仪式也成为县里一大盛事,闻讯而来的龙陵居民在街道两旁排起了百余米的长龙。
儿女子孙一早就守候在灵堂前,法师念经超度后,一家人陪父亲吃了最后一顿饭。起棺时分,儿孙子媳们跪成一排,从堂屋一直延伸至屋外。大家相信为高寿老人抬棺,会带来好运,在场的人们抢着去抬棺木。越往屋外走,锣鼓声变得愈加密集大声。
棺木从跪在地上的付心德儿女子孙的背上抬过,棺木过后,儿女子孙们再次上前跪倒,棺木再次从他们身上跨过。“希望老人能踩着我们的身子一路西去。”五儿子付根林说。
棺木直到龙陵抗战纪念广场前一处日军碉堡遗址前停下,送行人员与付心德做最后告别。下午2点,老人遗体和3年前去世的妻子合葬。
但仍有一件事让儿女们牵挂。在雕塑家李春华的捐赠下,由402件作品构成的中国远征军雕塑群落9月3日在松山落成。其中28名在世抗战老兵雕像组成的方阵中,付心德位于前排最中间。老人生前一直想看看自己的雕像,但始终未能成行。9月24日,在当年抗战的老战场松山,子女们把付心德的衣冠安葬在位于松山上的中国远征军雕塑群他的雕塑前,了却他的心愿。
葬礼使得付家子女难得地聚在一起。除已经过世的大哥外,近的如在30多公里外芒市的四女儿,远的如在缅甸谋生的七儿子,纷纷赶回龙陵。这个他们曾经不愿去了解的父亲,在死后却让他们更多地感到遗憾。他们突然发现,自己对父亲的了解其实是那么的少。
父亲照片险当垃圾丢掉
在龙陵,谦和正直的“付医官”比“付心德”更为大家所熟悉。但无论是当地人,还是付家的子女,对付心德的曾经都并不清楚。
付心德右腿小腿肚上有个伤疤,他自己说,那是在淞沪战场上被鬼子打的,不过没有伤着骨头。
《龙陵县文史资料选集》第一卷中,有个叫李丛枝的文史干部曾经对付心德做过详细的采访和报道。李丛枝的文章题目叫《光复龙陵的日日夜夜》,记录了战地医生付心德的经历和见闻。
外界对抗战的研究和关注,和付家人相隔太远。甚至在付心德的心中,这段历史也没有必要再提。付根林回忆,上世纪80年代,曾有老战友建议付心德写作回忆录。也许是历次的政治风波让老人心力交瘁,在写作一部分后,他放弃了,并声称要让这段回忆跟自己一起进棺材。
以写作《我认识的鬼子兵》成名的作家方军,曾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工作。因为工作关系,他开始寻找最后一批抗战老兵,既是记录口述史,也是在搜集重要的人证、物证。2004年9月23日,他在龙陵县找到了付心德,采访内容收录到《最后一批人》一书中。这成了对付心德最早最为详细的公开报道。但因为当时条件有限,方军把老人籍贯河南项城误写作“襄城”。
根据付心德口述,付心德身份证上的出生日期是1902年,但他实际上是1899年出生于河南项城的普通村民家庭。上世纪初,西方传教士把西方文化传播到中国,付心德成为受益者。出身贫困的他,上了免费的教会学校。从1925年开始,付心德在山东济南英国传教士开的学校里学习医学知识。1928年“济南事变”中日军杀戮中国同胞,枪声骤起,付心德随人群逃亡。他改变了“行医救人”的想法,从1928年到1945年在部队服役18年。
方军惊喜地发现,这位跨越三个世纪的老兵经历了“九一八”事变以来抗战全过程,参加了包括1937年的“8·13淞沪抗战”,1937年的“南京会战”,1938年的“武汉会战”,1939年的“长沙会战”等战役。1944年他随71军西渡怒江参加滇西抗战,随部队开赴龙陵前线战地医院。
滇西抗战是抗战的后期,1944年的日军正在做最后的挣扎。滇西抗战中两个重要战役是龙陵歼灭战和腾冲战役。在滇西战场上,从大炮、步枪、汽车、火焰喷射器到军队医院的药品,很多都是英美提供的。西药瓶子上的英文说明,在当地只有付心德可以看懂。
在付心德经历的战争中,最为惨烈的是龙陵争夺战,也是滇西反攻战中规模最大的要塞争夺战。龙陵因地处滇缅公路咽喉,因此成为中日双方交战的核心地区,在长达4个多月的战斗中,中国远征军先后投入10万以上兵力,经过3次拉锯争夺,共毙敌10640人,而远征军伤亡官兵则达到28384人。
1944年11月3日,龙陵光复,付心德随部队向芒市推进。当时芒市满街是伤兵,满街是物资。部队要北上转移,付心德留下照顾伤兵,从此扎根龙陵。
子女们起初对这样的采访并不在意,方军第一次来访时,子女甚至都没在老人身边陪伴。“早些年里,如果有记者来采访,我们心里其实并不欢迎。”付根林说,甚至当时子女们也并不多听老人的讲述。
付心德不但经历抗战全程,而且在百岁高龄时还思路清楚,被媒体奉为“抗战活化石”。陆陆续续有来访者过来与付心德交谈,儿媳们会端上茶水,然后去忙自己的事儿。
河南摄影师张国通拍摄了不少抗战老兵的照片,他给付心德拍摄的照片,曾经刊登在《河南摄影报》封面。他洗印出来一些照片,寄给付家,险些被付心德的一个儿媳当垃圾丢掉,幸好被其他子女发现保留了下来。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