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八宝山革命公墓的一则通告,将这个颇具神秘感的地方再次纳入公众的视野。该通告称“截至2013年9月底,革命公墓骨灰临时存放室已经存满,无法继续接收逝者骨灰存放。”对于八宝山革命公墓,大多数人耳熟能详,但知之不多。八宝山革命公墓是如何解决“客满”问题的?它的内部布局又有什么规则?为什么每年会有上千的骨灰盒存进革命公墓?
八宝山革命公墓:边扩建边提高“门槛”
从北京天安门前的长安街西行15公里,石景山路北有一座古朴的门楼,门口有两尊石狮和四棵古柏,这就是著名的八宝山革命公墓。这座公墓的所在地原本是明朝一位皇帝为纪念一名受宠的太监而修建的一座祠堂。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时任总理的周恩来命令北京市政府为革命先烈的遗骨寻找一个埋葬之处。这座祠堂于是被选中为占地大约10万平方米的八宝山公墓所在地。
一面,近半国家前领导人骨灰陆续迁出
进入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是中共领导人享受的人生最后一项政治荣誉。不过,近几年,一些领导人的骨灰,纷纷回到出生或曾战斗、工作、生活的地方,以完成中国人落叶归根的传统心愿。
2011年,逝世50周年之后, 陈赓大将夫妇的骨灰被家属从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迁出,回到故里湖南湘乡市。2009年,贺龙骨灰迁回家乡湖南张家界;1999年底,彭德怀骨灰悄然回到故乡湖南湘潭。记者粗略估算,已去世的历届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和解放军重要将帅中,没有进入八宝山革命公墓,或陆续从八宝山迁出的,至少近半数。
另一面,供低级别干部的骨灰墙及临时存放室均满
然而,另一方面,每年存进公墓骨灰墙的骨灰盒在1000个左右。如今,在八宝山革命公墓门口,一块告示牌上注明:“截至2013年9月底,革命公墓骨灰临时存放室已经存满,无法继续接收逝者骨灰……”《中国新闻周刊》的早期报道曾称:“一些低级别干部只能享受将骨灰盒砌入墙内,这一度在干部内部被戏称为‘上墙’。”
面对空间紧张,八宝山边扩建边抬高“门槛”
1958年,为了容纳更多的骨灰盒,八宝山革命公墓修建了一座室外骨灰墙。2006年,八宝山又新建了一座七层的骨灰墙,能够安放3400个骨灰盒。今年,北京市规划委宣布,八宝山将扩建9540平方米的骨灰廊和630平方米的管理用房。《新京报》报道说,新建的骨灰廊长达620米,明年5月完工后将增加10020个骨灰龛位。
除了扩建,八宝山革命公墓还曾用抬高“门槛”的方法,缓解紧张的墓地面积。最初规定,进入八宝山的领导干部须是县团级以上。但后来随着墓地面积的日益紧张和人数增多,1992年4月,经中组部批准,干部标准提升为地方厅局级,部队师级。
“进出”八宝山不是件简单的事
公墓直接与中央对口,“入住”需开介绍信
八宝山革命公墓直接对口的单位是中央组织部、中央统战部和解放军总政治部。涉及高级领导人的建墓、迁建或一些重要变动,都需要中央组织部的批复。如贺龙骨灰迁回家乡,就是经过中组部批准通过的。
逝者进入八宝山革命公墓需要履行一定的审批程序。符合厅局级以上的领导干部需本单位开具介绍信,并提供任命书复印件,由上级部门审批以后就可以将骨灰存放在这里。同时骨灰可安葬于墓地,但墓地需要花比骨灰堂更多的价格购买。
不同级别干部如何安葬:正部级放正面,副部级放两侧
八宝山革命公墓大致分为墓区与骨灰室。墓地或骨灰安放,主要是按生前政治级别而定。公墓北部向顶端的一墓区,安葬中共国家领导人及副部级以上干部、民主党派领导人士,是公墓中政治规格最高的地方。
进入正门后的大道两侧分别为二墓区和三墓区,这两块墓区主要以级别较低的县团级干部为主,安葬的是530多位逝世于五六十年代的革命人士。其中也不乏科学、教育、文化界的著名人士。
而骨灰室中,历史价值最高的当属中一室,其中安放了董必武、林伯渠等已故领导人的骨灰,以及清朝末代皇帝溥仪的骨灰。除中一室外,还有9间安放室存放副部级以上干部的骨灰。据工作人员介绍,这几间屋子,正部级要放置正面位置,副部级放在两侧。
墓穴的规格也有讲究:省级以上最多可占64平方米
1951年8月,北京市民政局制定了《革命烈士公墓安葬暂行规定》(草案),墓穴用地,根据干部级别,划分为三级区,安葬者须按照各区各级顺序及面积大小使用,不得挑选和扩大。其中规定,县级以上干部及革命军人团级以上干部,墓穴地长12尺(4米),宽6尺(2米)或长12尺,宽12尺。省级以上干部及革命军人军级以上干部,墓穴地长18尺(6米),宽18尺或长24尺(8米),宽24尺。对革命有特殊功绩的,其墓穴地大小另行规定。
按位置收费: 1.5到80万不等,年财政收入达千万
工作人员透露,按位置大小和石材不同,墓地价格分别在18万至80万之间。尽管通行规定公墓区墓地不得超过1平方米,但在八宝山一墓区,新建的十几平米的墓地仍可见到。一名官员说,此次扩建完成后,一个骨灰龛位的价格大概是1.5万元人民币,其中包括刻字的费用。这名官员补充说:“目前没有墓地剩下。”八宝山工作人员告诉记者,作为一个只有50多人的自筹自支的事业单位,八宝山革命公墓的年财政收入在1000万左右。
八宝山革命公墓:被追逐的最后荣誉殿堂
被安葬在八宝山是权利,更是谁也不会放弃的荣誉
作为中国声名最著、规格建制最高的国家级公墓,八宝山革命公墓素来更多是个政治词汇,因为与历史政治人物的紧密关联使其饱含神秘与庄重。对于中共老党员而言,几乎没有什么荣誉比得上死后在八宝山与同志们长眠在一起。革命公墓办公室负责人告诉记者,“谁都不会放弃这个权利,这也是一种荣誉。”
也有人把其当作权力的象征:蒋洁敏曾言“生进中南海,死入八宝山”
中国党派史学家章立凡说:“被安葬在八宝山革命公墓一直是高级权力和地位的象征。”国资委原主任、曾经的中石油董事长蒋洁敏在调往青海任副省长时,有大批胜利油田人前去看望。据知情人介绍,当时已位居青海省副省长的蒋洁敏曾对看望他的老同事放出豪言:“生进中南海,死入八宝山。”
甚至有地方衍生出另一个世界的“ 特权”
据逝者在党和政府中担任的职务高低,在墓穴的规格、安葬的地点上也有所不同。这并不是共产党讲等级排场,而是只要谁对历史,对人民做出巨大的贡献,人民就以最高规格安葬谁。然而,有些地方却变味地衍生出了特供官员干部的“特权公墓”。
2010年,有媒体曝光,陕西商洛市革命烈士陵园管理所将陵园一角修建成商业公墓并高价出售墓穴。陵园管理所办公室相关人员告诉记者:“要安葬到里面的至少都是县团级干部,国家也不允许陵园内埋葬其他人的,这都是为了照顾部分老领导才弄的。”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