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是外来打工者、农民、机关干部……东莞都能公正公平地用一个制度来覆盖,采取统一缴费、统一待遇,实现了“人人都能公平地参加医保”。
医保新政消除“金银卡”之别
10月1日起,东莞正式实施新医疗保险政策,新政策取消了“金卡”和“银卡”区别,由基本险、补充险、大病险构成,实现了制度上的公平。新政施行后,全市所有参保人在这方面的权益完全一致。
“基本险”源于以往的“银卡”待遇,参保人可以获得住院和门诊报销,其中门诊可报销基本医疗费用的70%,且不限次数。住院可享受最高95%的报销比例,以及最高20万的报销额度。“补充险”包含以往“金卡”与“银卡”的待遇差别,打破单位性质的参保限定,用人单位可根据自身缴费能力,自愿选择,并不强制参加。
“不管是外来打工者、农民、机关干部……我们都公正公平地用一个制度来覆盖,采取统一缴费、统一待遇。”东莞市社保局局长梁冰说,新政实施后,终于实现了“人人都能公平地参加医保”。
本地居民和外来工医保待遇一致
东莞市委、市政府还额外赠送所有参保人一份“大礼”,年报销额度最高达30万的“大病险”。加上原先一年20万元的医保支付额度,参保人一年最多可获50万元报销。
医保制度实现“城乡一体化”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随着东莞经济活跃程度提高和就业机会增加,人口数量和结构开始发生变化(至2012年末,东莞常住人口829.23万人,其中,户籍人口187.02万人),人口倒挂的现象已见端倪。1999年11月8日,《东莞市职工基本医疗保险暂行规定》公布,这一医保制度不设户籍门槛,率先把外来务工人员囊括在内。
如今在623万东莞医保参保人中,有近500万是外来务工人员,占参保人数的80%。全国政协社会和法制委员会副主任、原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副部长王东进曾率全国政协调研组到东莞就医疗保险体系建设调研时说,"东莞医保模式’令人钦佩,无论是模式、体制,还是管理理念,都代表了中国医疗体制改革的发展方向和未来。”
东莞农民退休金超全国标准10倍
伴随着社会转型的高速发展,有个刻不容缓的课题摆在各地政府面前:当农村变为城镇,耕地成为厂房,原本靠地谋生、靠天吃饭的农民该如何养老?本世纪初,东莞已面临这个问题并先行一步,启动了农村居民养老保险体制的顶层设计。
现年63岁的卢就芹2001年参加了农(居)民养老保险,2010年2月办理了退休手续,现在每月可以拿到662.92元养老金。2001年1月,东莞在全国地级市中率先实施农(居)民基本养老保险(以下简称“农保”)制度,将本市户籍年满20周岁以上未能进入职保制度的农(居)民纳入养老保险范围,靠种田吃饭的农民首次有了“为未来积蓄”的养老保险。
东莞养老保险制度此后进一步完善,2010年又将“农保”和“职工养老保险”合并到同一轨道,逐步实现城乡一体化的养老保险制度。三年来,东莞农民每月养老金由之前的266元提升到671元,远超全国标准10倍以上。
工伤保险兼顾预防治疗和康复
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东莞的“三来一补”和三资企业大量涌现,制造业兴起。由于企业管理不规范,在失业、工伤、医疗和养老等风险中,即时性的工伤风险最突出。同时,第一代外来农民工安全意识不高,参保率低,工伤后的利益诉求以获取赔偿为主。
1989年12月,东莞市政府颁布《职工工伤保险暂行办法》,正式建立工伤保险制度,率先把工伤预防做在前面,开创了工伤预防的全新模式,当年基本完成“全年总的事故降低20%,重点行业降低30%”的目标。
经过十几年推进,全市工伤保险参保人数从建立之初的5 .6万人,逐步增加到目前的500万人,增幅近百倍,做到了“应保尽保”,还建立起预防、治疗、康复“三位一体”的工伤保险制度,东莞成为全国12个工伤预防试点城市之一。
说起这一制度建立的初衷,梁冰说,“一般来说,你买工伤保险,出了问题,我们只做理赔这一块。但是我们觉得工伤保险制度根本是为了减少工伤事故,不是为了受伤的,而且发生了工伤,怎样让职工重新回到工作岗位,才是这个制度的目的。”
梁冰介绍,“按照东莞这几年的实际发生水平来看,每年参加康复的大概1700人左右。”工伤康复分为医疗康复和职业康复,参加职业康复的人中有80%的人都能重新走上工作岗位。
统筹:南都记者 李平 采写:南都记者 陈静
录音整理:实习生 嘉欣 王哲颖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