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页 :韩战澳大利亚和中国老兵相遇
解说:朝鲜,一个危机四伏的神秘国度,却是他们魂牵梦绕了一生的向往之地。60年后,重返当年那片血与火的战场祭奠死去的战友和亲人,邂逅曾经的敌人与朋友,冷暖人生特别呈现难忘朝鲜。2013年8月1日,一列由朝鲜平壤开往中国丹东的国际列车上,载满了刚刚结束朝鲜旅游的中外游客们。车厢中,两名异国老人的不期而遇,引来了众多游客的围观。
彼得:我们幸存下来了,这是最主要的。
彼得的同伴:他说我们还活着。
申才清:我曾经在朝鲜待了3年,战争结束后我才回家,我在那待了3年。
彼得:你什么时候回的家?
申才清:1954年。
彼得:我回到澳大利亚已经1955年了。
申才清:你在部队里做什么?军官还是士兵?
彼得:我是一名机枪手。
申才清:哦,他是机枪兵。
解说:这名身着军装的中国老人名叫申才清,今年84岁。60多年前赴朝作战的他,曾是中国人民志愿军第12军的一名军部参谋。而站在他对面的这个老人,正是申才清当年在战场上的敌人,一名联合国军老兵。今年79岁的彼得来自澳大利亚,1951年17岁的他,作为澳大利亚皇家步兵团的机枪射手,曾在朝鲜战场上与志愿军兵戎相见。如今半个多世纪过去了,当年敌对的双方,在往返朝鲜的旅游列车上意外相遇,迟暮之年的两个人都激动不已。
彼得:我们很高兴见到你。
申才清:敌人变成朋友啦。
彼得:是的。
申才清:敌人变成朋友啦。很久以前,我们是敌人,但是现在我们是朋友。
彼得:那时候我们都像小孩子一样年轻。
解说:2013年7月底,在朝鲜庆祝“解放战争胜利”60周年,大规模开放团队旅游之际,来自世界各地的多支旅行团,纷纷在与朝鲜一江之隔的中国丹东集结,准备赴朝旅游。我们的记者也加入了一支由志愿军老兵及后代组成的旅行团,他们此行唯一的目的就是要寻找60年前阵亡在朝鲜的战友和亲人。临行前一天,刚从河南、河北、南京等地赶来的他们,第一时间来到了位于丹东市郊的一处抗美援朝烈士陵园,寻找战友的墓碑。
记者:您想找谁啊,叔叔?
王学详:想找一个我们的老战友。
记者:他叫什么名字啊?
王学详:叫王砖头。
记者:王砖头。他跟您是在一个部队当时?
王学详:啊,一个村的。
解说:今年79岁的志愿军老兵王学详,刚一来到这座墓地就在上百个墓碑前一一端详,他要寻找的是与他同岁的河南老乡王砖头。王学详说,他与王砖头从小一起长大,朝鲜战争爆发后,俩人又一起入伍参军,曾经生死与共。然而后来回国的王学详,却再也没有等来他的同乡,从一些战友那里他听说王砖头牺牲在了朝鲜。
记者:您跟他的家人联系上了吗?
王学详:家里没人,家里一个人都没有。他家都是弟兄俩,母亲都没有了,然后去当兵,一个他哥哥不在了,他后来在部队也没有回去,家里头一个人都没有,他俩都没结婚,屋里头没人。
解说:60年过去了。同乡究竟是如何阵亡的?如今又埋骨何处?始终令古稀之年的王学详魂牵梦绕。而对于60岁的邓称心来说,牺牲在朝鲜战场的父亲,也同样是他寻找了一生的牵挂。
记者:你小时候见过您父亲吗?
邓称心:没有,我3月出生,我父亲7月份就死了,最后那场战役牺牲的。
解说:邓称心的父亲邓谦,曾是中国人民志愿军67军595团7连副连长。1953年7月,在金城战役中不幸牺牲。根据战后邓家收到的阵亡通知书记载,邓谦被就地掩埋在了朝鲜金城一带,此后的60年里,家人最大的愿望就是能够到他的墓前祭奠。虽然明知父亲被埋在了异国战场,但在丹东的这处烈士陵园里,邓称心还是在每一座墓碑前仔细寻找,盼望奇迹的出现。
记者:没找到您那个战友的墓是吧?
王学详:现在这没有,没有,现在是在朝鲜呢,是回来了没回来不清楚,反正他已经牺牲了,不知道在哪个地方呢?
记者:在这要没找着,就只能去朝鲜再看看了。
邓称心:嗯,去朝鲜看看。
解说:2013年7月29日清晨,丹东火车站的国际侯车大厅内人头攒动,包括王学详、邓称心和申才清在内的三十多名志愿军老兵及家属,即将从这里开始他们为期4天的朝鲜之旅。虽然火车进入朝鲜境内后,老兵们接受了朝鲜军人近4个小时繁琐严苛的停车检查,但能够在朝鲜战争停战60周年之际,重返他们向往了一生的目的地,每个人的心里仍然激动不已。
老兵们: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保和平,为祖国,就是保家乡。中国好儿女,齐心团结紧,抗美援朝打败美国野心狼。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