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亲历三中全会文件起草的专家为您详解“决定”诞生过程
十八届三中全会昨日闭幕,中国未来十年改革路线图揭晓。回顾以往历次三中全会,一般都会审议通过一份“决定”。这份被称为指导中国发展的“纲领性文件”,是如何出炉的呢?曾亲历三中全会文件起草的专家详解“决定”诞生过程。
起草小组如何组成?
中央领导挂帅,兼顾地方负责人
从新华社披露的内容看,每次三中全会决定文件都经历了复杂的起草过程,一般用时半年。而第一步,就是成立起草小组。小组通常在全会召开当年的春天成立,在中央政治局常委会直接领导下工作。
起草小组的负责人通常由党和国家领导人“挂帅”。
曾参加过三次起草工作的经济学家高尚全告诉记者,十六届三中全会的起草组是2003年4月18日成立的。组长是时任国务院总理温家宝,温家宝曾担任过多次全会文件起草组组长,1994年时任中央书记处书记的他,就曾负责起草小组的工作。
起草小组的成员通常由来自各部门和地方经验丰富的领导干部组成,也会根据每次全会的主题吸收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
起草工作怎么展开?
分解起草任务,对难点反复讨论
起草小组成立后,通常会初步确定文件的框架,包括分成几部分、每一部分大致有多少条。大框架搭好后,实行“任务分解”,把小组再分成若干“小小组”,由每个“小小组”负责某个部分具体内容的拟订。
时任国务院研究室副主任的王梦奎曾撰文称,以十四届三中全会决定文件起草为例。当时初步定的框架是分为十大部分、53条,后来归纳合并为50条。高尚全说,他当时和国家计委研究室副主任郑新立等专家组成一个“小小组”,负责“培育和发展市场体系”这一部分内容。
作为“纲领性”文件,全会的决议会对中国经济发展产生举足轻重的影响。每一句措辞、每一个观点的阐述都经过深思熟虑。当遇到各方有不同意见时,往往要经过反复讨论才能达成一致。
起草文件如何“集思广益”?
实地调研、召开座谈会,吸收各方智慧
在文件起草过程中,起草小组并非“闭门造车”。
据新华社报道,在十七届三中全会决定起草过程中,起草组分成7个调研组,分赴12个省区走村入户实地调研。调研期间,共召开51次座谈会,听取了860位领导干部、专家学者和基层群众的意见和建议。
进行数十次修改后,起草组先要把基本成稿的文件提交中央政治局常委会审议。根据常委会讨论意见修改后,再提交中央政治局审议。文件在中央政治局讨论意见上作出修改后,形成征求意见稿,下发到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以及中央和国务院各部门、军队各大单位征求意见。
座谈会,是文件起草过程中另外一个吸收各方智慧的途径。
高层领导如何参与其中?
提出总体思路,赴各地进行调研
三中全会决定文件的起草是在中央政治局常委会直接领导下进行的。通常,在每次决定起草前,中共中央总书记都会对决定的总体思路、基本框架、重点要点等作出指示。在起草过程中,也会多次根据文件的进展,提出指导性意见。
高尚全记得,参加1984年十二届三中全会决议起草时,当时仍有不少人认为“计划经济”和“商品经济”是对立的。因此,在起草过程中,把“商品经济”写入文件遇到很大阻力,最初的提纲仍是“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胡耀邦对此很不满意,重新调整了文件起草班子。中央反复征求各方意见后,把“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写入决定。邓小平评价这次会议文件时说,“这次经济体制改革的文件好……有些是我们老祖宗没有说过的话,有些新话。”
在三中全会召开前,中央领导人赴全国各地进行调研,也逐渐成为一项惯例。本届三中全会的主题是“全面深化改革”。据统计,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李克强进行了17次离京调研,其中16次都提到“改革”。
起草文件如何修改?
数十次修改,全会闭幕当天仍会修改
根据公开披露的报道,三中全会决议文件通常要经过数十次修改,大到文件框架,小至遣词用字。以十七届三中全会决议文件起草为例,起草小组在6个多月时间里共召开过9次全体会议、30次工作班子会议,正式修改41稿。
每次三中全会的决议文件都经过字斟句酌,不但在会前反复修改,在开会期间还会根据各方意见做最后修改。
2003年,十六届三中全会在10月11日到14日期间举行。全会安排了3个半天,对决定讨论稿进行讨论。10月11日晚,胡锦涛主持召开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起草组根据修改意见,连夜对决定稿作了24处修改。12日晚和13日下午,起草组连续召开全体会议,对讨论稿作进一步修改。14日上午,根据当天上午全会讨论情况,起草组对讨论稿又进行了一次修改。
特点
决议文件注重文字简练易懂
如果不算闭幕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从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七次三中全会,共产生5个决议文件。这些文件的字数在1.2万到1.6万字之间,通常采取分为几大章、每部分下再设若干条的框架。
文字简练是历次决议文件的一大特点。温家宝曾表示,起草决议文件要突出重点,不要面面俱到。文字要精练,用平实的语言,让普通党员和群众看得懂。Y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