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以县、区级人民政府、省直厅局级行政机关、中直驻粤厅局级行政机关为被告的一审行政案件必须上提一级至中级人民法院审理。
南都讯 记者任先博 通讯员何娟 如何保障“官民平等对决”?广东省高级人民法院率先全国推行行政诉讼案件“提级管辖”改革:以县、区级人民政府、省直厅局级行政机关、中直驻粤厅局级行政机关为被告(下称“三类被告”)的一审行政案件必须上提一级至中级人民法院审理。从去年起,这种做法在广东省内试行。
该办法实施以来,行政案件中被告败诉的案件并不少见。据广东省高院统计,2012年提级管辖所涉案件行政机关败诉率15.3%,较全省一审案件行政机关败诉率9 .9%高出5.4个百分点;2013年1-10月提级管辖所涉案件行政案件败诉率12.8%。
不让行政诉讼只是走过场
去年,海丰人刘某因不满政府土地登记发证行为,将海丰县人民政府、海丰县国土资源局起诉至汕尾市中院,一审判决败诉后其又向广东省高院提起上诉,高院依法组成合议庭审理后,改判政府败诉。南都记者从省高院了解到,这类典型的“民告官”案件并不少见,在推行提级管辖改革前,这类案件一般就是在本市走完行政诉讼的两级审理,在这期间,地方保护的情况,难免不会出现。
“广东省高院之所以致力于行政诉讼管辖权改革,很大原因就是为了使老百姓和行政机关在法律面前,能够以平等身份公开对决。”广东省高级人民法院副院长刘恒军回忆,几年前,在一次基层调研中,他听见基层法院行政庭的法官无奈地对原告说:“等审理期满了去上诉吧。”“我分管行政审判多年,听到那位法官带有基层法院对行政审判共性认识的话,倍感沉重。”刘恒军解释,基层法院受同级政府领导,面对政府为被告人的行政诉讼,很多时候也只能匆匆走过场。法官也很无奈,只能请当事人等上诉期满,到上一级法院上诉。若要改善这个局面,必须改革。
交叉管辖未解决行政干预
2008年,广东省高院指导下级法院在其辖区内对基层人民政府为被告的案件实行交叉管辖,以避开当地政府对当地法院行政审判的牵制和干扰。然而,在实施过程中发现,交叉管辖的做法只在实行初期发挥过一定作用,各中院为图省事,均逐步采用固定交叉管辖的方式,导致各县、市、区政府相互干扰,各地法院审判工作受到的干扰非但未能减轻,相反更加严重。经过4年的实践摸索,2012年,广东省高院才正式将三类案件统由中院一审。
未执行提级管辖一律算违法
为确保提级管辖落到实处,广东省高院制定措施,要求凡发现一审未按照提级管辖规定受理的案件,一律按程序违法处理,即撤销生效判决,指令中院(一审)重新审理。此外,还通过二审案件加强对一审的监督力度。对于一些中院仍然没能顶住政府压力作出的不当裁判坚决予以纠正。2012年度,省高院审结的266件二审案件中:改判34件,发回重审6件,裁定撤销原判驳回起诉5件,裁定指令受理9件,实质发改率达20 .30%。
中院高院行政诉讼案件大增
广东省高院相关工作人员透露,自提级管辖以来,省直行政机关、中直驻粤机关以及各级政府等行政机关,在政策出台前,一般都主动找法院给他们把关政策执法的可行性。据统计,行政机关这种主动请求听取法院意见的,每年不少于50次。
目前,提级管辖实施两年来,行政审判工作重心上移,高院及中院的行政诉讼案件大幅增加。刘恒军认为,提级管辖的改革方案仍然不尽完美,还必须进行精细化调整。比如提级管辖改革仍只是在现行体制机制的框架内为行政审判摆脱干预所采取的措施,尽管这已是地方高级法院所能作出的最大努力,但是其作用毕竟有限。要真正使行政审判能够摆脱行政权的反制,尚需要从体制机制层面进行更加深入的改革探索。
行政诉讼案件的三种管辖方式
普通管辖
按《行政诉讼法》的管辖方式,行政诉讼案件在案发当地走完行政诉讼的基层法院审理,审理期满了可向上一级法院提出上诉。基层法院受理案件期间,容易出现“地方保护”情况。
交叉管辖
2008年,广东高院指导下级法院在其辖区内对基层人民政府为被告的案件实行交叉管辖,以避开当地政府对当地法院行政审判的牵制和干扰。在实行初期发挥过一定作用,各中院为图省事,均逐步采用固定交叉管辖的方式,导致各县、市、区政府相互干扰,各地法院审判工作受到的干扰非但未能减轻,相反更加严重。
提级管辖
2012年开始,以县、区级人民政府、省直厅局级行政机关、中直驻粤厅局级行政机关为被告的一审行政案件必须上提一级至中级人民法院审理。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