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12月3日电 香港《南华早报》中文网2日刊文支招缓解北京交通拥堵难题,文章指出,解决问题应在城市规划、公车制度和公共交通三方面着手。
文章摘编如下:
京城雾霾严重,拥堵的交通脱不了干系,首都变成了“首堵”。现时堵车时间集中于工作日上下班高峰期,而京通快速虽不足十公里,开车却经常要开1个多小时,严重影响市民的正常生活。截至2012年,北京市机动车保有量已达500万辆之多,而工作日公共交通日均总客运量可达到2000万人次。
针对北京的堵车问题,我们有下列建议:
(一) 城市规划:二环内62平方公里的老城区为北京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集中了西单、王府井、前门三个商业中心,及一个金融商务区。此外,还聚集了数百个中央政府、北京市政府部门。二环外则以民居为主,居民早晚拥挤在往返城市与郊区之间,如潮汐般涌动,大大增加道路设施的负荷。
其实,政府可鼓励各部门及企业实行弹性作息时间、地点,将各单位上下班时间和地点适当错开,避免交通需求集中在同一时段内,达到分流的目标。
(二)公车制度:北京作为一个政治中心,拥有庞大的行政人员用车量。针对此问题,我们提出三个解决方案:公车分配货币化、公车服务市场化、公车管理规范化。所谓公车分配货币化,是指取消所有公车,给公务人员发放交通补助,鼓励公务人员使用公共交通;
公车服务市场化,是指根据公务人员因公需要使用车辆的不同情况,核定用车额度,实行经费包干,变原有的无偿使用公车为有偿使用,使公车真正与公务挂钩;
公车管理规范化,是指切实加强对现有车辆的管理,8小时之内确保工作用车,8小时之外的非公务活动不得使用。
(三)公共交通:近年来,虽然地铁系统不断完善,但是公共交通未能让市民感到更便捷,使致越来越多的市民选择驾车,而非乘坐公共交通。这样占用了更多道路资源,结果导致交通堵塞,一方面降低公共交通的行车速度,对乘搭公共交通的市民造成不便;另一方面,使私家车数量迅速增长,甚至超过了北京市机动车总量的一半,形成恶性循环。
故此,政府须仔细研究,针对不同区份,建设更人性化的的铁路网络,调整作息时间错开早晚高峰,引导鼓励市民多乘搭地下铁路,减少道路上的私家车流。
另外,政府可从汽车交易税项、牌照费、燃油费、缩短车牌时限等方面入手,逐渐提升买车、驾车及考牌的成本,以减低市民拥有、驾驶私家车的意欲,达至管制车辆数目的目标。(庄太量, 樊金标)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