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库20来个项目有按地区、国家划分的也有按热点问题划分的,如前些年能源问题冒出来时,智库立马成立了个“能源项目”由卸任的能源部(EPA)副部长担任项目主任。中国问题、中美关系一直高热不下,中国项目主任当然由“中国通(China Hand)”来担任。
“中国通”绝不仅仅是能说一口“京片子”了事,当然不会中文者自然不胜此任,只可惜他们的中文都不是在孔子学院学的。在首都华盛顿这个美国的政治中心,我的感觉是呆在家中“躲进小楼成一统,管它春夏与秋冬”,但一推开窗就是一个缤彩纷呈的世界。新闻量、信息量是爆炸式的、全方位的。那天我到17街的Burger King吃快餐,白宫工作人员也来买汉堡,你知道白宫就在17街呢!店员问白宫工作人员:“总统何时候再光临我们店呀?”在华盛顿,周一到周五从太阳升起到夜幕降临各种热点问题会议同一时间不同地点纷至沓来,纵然你有运动员的体格也会如赶场般地跑个上气不接下气。俗称“华府”的华盛顿拥有多位中国问题专家,即中国通。我原在的学校离美国务院仅一街之遥,国际事务学院院长是小布什的中国事务顾问,院内更拥有数位大牌中国通,其他知名智库中大牌中国通自然也不少。中国通们的中文名字都起得既上口又艺术。回望往昔,他们多有在北京担任美驻华使馆高官的经历。“爱”屋及屋,他们多有收藏毛主席语录红宝书的爱好,也常常怀念有着四合院、灰城墙的原汁原味的北京,有的人还娶了中国太太。他们对中国问题的看法也很通俗易懂。有一次我向老院长请教他对中美关系的看法,他随手拿起办公桌上的曲别针说中美关系就如同手中“又曲又折”的曲别针,折易断不易。
我所在智库的原中国项目主任名声显赫,后来被海选选中成为北欧某国知名智库的所长。美国人一成家摊子就爱越铺越大,一走了之并不那么容易。好在原主任是丁克家庭,这在儿女成群的美国并不多见。继任者出身美国外交世家,其父是尼克松访华时的首席中文翻译,一次我和他老父聊天,说起他认识的毛泽东时代的中国翻译章含之时,我说她“美丽”,他说她“优雅”,我觉得他的形容更加贴切。作为第二代中国通,项目主任和他的老妹都响誉“华府”和全球,兄妹中唯一没有子承父业的老弟则有着更为传奇的经历:9·11那天因误了从波士顿飞往华盛顿的航班而捡了一条命。项目主任年少时一到寒暑假就飞往北京看望时任美驻华使馆公使的老爸。那时他最爱朝阳公园,而每次去都会被热情的北京百姓围上前来看他的“美国大鼻子”。
正如非洲项目主任的办公桌上多摆着非洲木雕、墙上挂着非洲部落图腾一样,中国项目主任的办公室也无不体现着中国特色。门口挂着写有中文“办公室”字样的木牌、办公室墙上挂着巨幅文革宣传画“战无不胜的毛泽东思想万岁!”更有一幅“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的孙子兵法临摹。他说这些都是从北京地摊上淘来的。项目主任原为中美贸易谈判美方副代表,在充斥着前政要的智库,他和其他项目主任一样卸任后来到这里在原项目基础上创建拓展新项目、招募精英、著书立说、国会听证会上作证、出台“点子”报告、接受媒体采访、召开热点问题研讨会等等忙得不亦乐乎。其中百忙中的一忙就是策划一年一度的智库春节联欢会。春节联欢会上并无节目表演,有的是中餐美食和有关中国知识的有奖竞猜。那天我一到现场,项目主任就笑道:“你就多吃吃久违的家乡菜吧,竞猜嘛,你就别参加了,因为这些题目对你来说太容易了。”项目主任的夫人孩子也赶来助阵,联欢会开始后,他抱着不满周岁的小儿子开始致辞。不料那天孩子又哭又闹不给力,项目主任边安抚着孩子边面不改色地继续主持着联欢会。有奖竞猜题对我来说小菜一碟,但真真难倒了不少老美。临了,项目主任指着一字排开的没发出去的中国特色奖品说:“这些,都归你了!”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