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北京12月18日电(上官云)“大家在谈民国大学时应保持对历史的尊敬,同时保持清醒的态度,不要变成单纯的怀旧浪潮,否则很容易走入盲目路径。也许这样才能找到和今天中国大学不一样的路径。”18日下午,北京大学教授陈平原出席在京举行的“民国教育的现实镜鉴”论坛时如是说。
近十年“民国教育”受关注
近十年来,“民国热”已成为一个不可忽视的现象,“民国教育”成为公众较为关心的话题。民国时期是一个动荡的时代,也是一个开教育新风气的时代。回溯民国教育的历史,众多教育家用自己的坚持倡导办学理念,延续了中国文化的血脉。
与此同时,民国时代的教科书,也被今人从泛黄的故纸堆中捡拾出来,期冀从中撷取旧时代的吉光片羽,来滋养今日的教育。近年来,国内出版界相继推出一批民国教材,受到读者的热捧。
公正的评价民国时代的高等教育,还原历史的真相,把当时一些积极的成分挖掘出来,或许能为当下教育提供一些借鉴。陈平原对“民国教育”话题持有较为客观的态度。他直言,我希望大家在谈民国大学时保持对历史的尊敬,同时保持清醒的态度,不要变成单纯的怀旧浪潮,否则很容易走入盲目路径。也许这样才能够找到和今天中国大学不一样的路径。
陈平原:探讨民国教育存在过度美化现象
现今的人们,在提到民国教育时,往往散发浓郁的怀旧情绪。对此,陈平原表示今天大家在讨论“民国教育”的的时候存在过分美化那段历史的现象。
他说,应当正确看待当下对”民国教育”话题的热议,一个培育出大师的教育体系自然有其被怀念的理由。在他看来,现在的“民国热”有实有虚。 “实”的一方面在于民国教育制度和现在的确有不同。民国时期,从事教育行业的人大体都是理想主义者,而当今社会,从事教育工作基本是职业选择。另一方面在于在当时的教育理念影响之下,这些大师本可以经商,做官,却放弃这些去办学。
而“虚”的一方面则在于,现在很多谈民国教育的人仅仅从文化评论的角度出发,并没有进行深入的历史研究。在陈平原看来,一些学者看到一些有关民国教育的事件就拿来对比当下,这样是不恰当的。并且,对一度引发热议的“民国大学先生之风”,陈元平也有自己的见解。
“说到"大学先生之风",我本人不太喜欢这个提法。因为不是校长独自就能解决一些问题,而是以校长为中心展开办学的思路。大学办得好是因为他们有大教授,我觉得这样的说法比较合适。每一代人都有自己的大师,每一代人都有学问。”陈平原最后说。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