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经济新闻记者 金喆 发自广州
除了“影视大亨”的头衔,邵逸夫爵士还有一个更重要的身份—慈善家。
在中国内地的慈善事业,邵逸夫主要是通过名下基金会与教育部合作,资助各地办学。据不完全统计,1985年起邵逸夫平均每年向内地捐款1亿港元;25年以来,邵逸夫基金已为内地教育事业捐赠47.5亿港元,捐建学校项目6013个,“逸夫楼”遍布全国各地。
对内地教育贡献突出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了解到,邵逸夫基金会通过与教育部合作的方式,将捐赠款项下发到符合条件的院校。在2012年“邵逸夫基金教育赠款项目25周年庆祝活动”上,教育部副部长郝平曾表示,邵逸夫基金是当前海内外爱国人士通过教育部捐款持续时间最长、赠款金额最大、建设项目最多的,为内地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据新华网报道,邵逸夫基金运作25年以来,已连续为内地教育事业捐赠达47.5亿港元,捐建学校项目6013个。
原暨南大学校长周耀明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暨南大学邵逸夫体育馆正是在邵逸夫基金会的资助下才得以顺利竣工。“上世纪80年代末,邵逸夫先生通过基金会在内地资助了很多学校,我们学校的邵逸夫体育馆是第三批资助对象。”据了解,暨南大学邵逸夫体育馆于1989年动工,1991年5月竣工,当时由邵逸夫基金会捐资1000万元、国家拨款和学校自筹资金400万元兴建而成。
“当时暨南大学办学环境较差,完全自筹资金有困难,邵先生的1000万元资助相当珍贵,项目竣工时他们有代表过来验收。”周耀明回忆称,按照规定流程,学校向教育部申请资金,由教育部统筹后向邵逸夫基金会申请,再由邵逸夫基金会拨款。中山大学宣传处工作人员也告诉记者,中山大学逸夫文化艺术中心通过向教育部申请得到了邵逸夫基金会400万元款项捐赠,目前作为学校教学楼使用。
而在香港,邵逸夫同样用捐款的方式资助本地教育设施建设,如今香港中文大学、香港理工大学、香港大学、香港城市大学、香港浸会大学都有邵逸夫捐建的建筑。香港中文大学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发来的一份新闻稿中提到,从1967年起,邵逸夫多次资助香港中文大学,促成多项发展。1986年,邵逸夫出资1.1亿港元资助逸夫书院建设。2011年4月,邵逸夫及邵氏基金(香港)有限公司赠予香港中文大学价值1亿港元的电视广播有限公司普通股股票,并为逸夫书院设立奖助学金。2012年底,邵逸夫再次通过基金会捐巨资支持香港中文大学(深圳)的发展。
慈善机构主要有三个
邵逸夫名下的慈善机构主要有三个:邵氏基金会、邵逸夫慈善信托基金和邵逸夫奖基金会。
邵逸夫于1973年成立邵逸夫基金,每年拨款给各大慈善机构,长期致力于文化、教育、慈善事业,其后每年对外捐赠巨额款项。1987年,他捐出第一笔教育款项1亿港元,帮助内地10所大学新建了图书馆、科技馆,此后连续19年为学校大笔捐款。同时,他还设立了奖学金计划,资助亚洲学生攻读欧美大学。
2002年,邵逸夫基金创立邵逸夫奖,以表彰在学术及科学研究或应用上取得的突破性成果、科学家,原则是不论得奖者的种族、国籍、性别和宗教信仰,由于其设奖宗旨和巨额奖金媲美声名显赫的“诺贝尔奖”,有人称之为“东方诺贝尔奖”。为表彰邵逸夫的杰出贡献,1990年,中国政府将中国发现的2899号行星命名为“邵逸夫星”。
此外,发生自然灾害时,邵逸夫也会慷慨解囊。在汶川大地震、雅安芦山地震时,邵逸夫分别捐款1亿港元重建学校。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