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青岛出版集团正在编纂的《世界遗产全集》计划分20卷出版,将对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已经录入“世界遗产名录”的全世界900多处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进行一次全景式图片展示,今年将推出前5卷。葛剑雄作为主编,将对本书图片进行全部甄选。
据葛剑雄教授介绍,世界遗产是区别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是指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世界遗产委员会确认的文物古迹及自然景观。关于知名的世界遗产,例如埃及金字塔、中国故宫,此前已不乏各种介绍性资料,但把所有的世界遗产都包括进来,这部《世界遗产全集》还是真正意义上的第一部 “全集”,“比如人类文明的丑恶代表奥斯维辛集中营,还有一些因为交通很难到达的小国家,或者不安全、缺少观赏性等原因不被人所知的遗产,书中都会有它们的一席之地。《世界遗产全集》不以知名度和旅游价值进行排名,每一项正式通过的遗产,都有独特的意义,不存在价值高低的问题,我们将平等地对待所有遗产,不使遗漏。除了用于研究,对读者了解人类文化也起到推广普及的作用。”
书中照片将大部分取自国内摄影师的原创作品。葛剑雄教授认为,摄影是较少存在文化障碍的艺术门类,能够把外来资源做成自己的文化产品,是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一个思路,“文化走向世界靠的是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美国好莱坞都拍了功夫熊猫、花木兰,我们的目标也可以不只局限在中国题材。” 不是所有遗产都适合开发
今年68岁的葛剑雄本月刚刚卸任复旦大学图书馆馆长一职,主要工作回归中国历史地理研究所,继续潜心研究“过去的地理”并做一些普及工作。”谈及世界文化遗产在我国的现状,葛剑雄认为,市场层面的价值更被重视,比如旅游价值,遗产的保护资金也多来自于旅游收入,“其中一些观赏性比较强的自然景观,可以适度开发,既解决保护的资金,多一些人看也会产生更多的示范效应,但问题是,不是所有的遗产都适合开发利用的,有的濒危,不适合过多展示,有的体量小,不能容纳过多的人,有些不具备观赏性,只有专家能够理解。肯定有一些遗产不能自己养活自己,这种情况下需要政府投入进行保护。有经济能力的人,也应该主动参与到遗产保护中来。”
葛剑雄告诉记者,发达国家对利用民间力量保护文化遗产有很多成功的经验,“在欧洲,政府将古堡以象征性的钱卖给私人,双方签订协议,购买者在协议期限内多少年照原样维修,日常维修,哪些能动哪些不能动,每年有几次开放给公众看。期满后建筑物包括其中的投资全部还给政府。”葛剑雄直言,我们社会还缺少完善的法律保障和筹集资金的机制,“仅仅靠做好事不行的,要有鼓励机制。” 城市的骨架在于大街小巷
同样的矛盾还体现在老建筑和老城区保护中。一方面,旧建筑的居住者们希望改善住房条件,另一方面,历史建筑消失,城市特色在消失。“城市的骨架是街道、街巷。我在日本看到,弯曲的街巷,流过城市的一条小河,这些因素都构成了城市的风貌。”葛剑雄认为,中国城市缺少独特风貌的主要原因在于缺乏合理的规划和对现代化的理解有偏差。“我们从文革开始,弥漫着毁灭传统的心理。本来三条小马路,一拆变成八车道大马路,哪里还有城市风貌呢。”葛剑雄更直言,“当初叫好的人现在又反对拆,又重建。好像有了这些,旅游财源滚滚都来了。”
葛剑雄告诉记者,城市特色并不主要反映在民居,而是反映在公共建筑,比如教堂、市政厅、商业街等。而对于有历史价值的老建筑、老城区,葛剑雄认为,如今有了经济实力,应该想办法兼顾居住和文化。“房子要保留,条件又很差,怎么办呢。”葛剑雄提出,强迫别人住旧房子,显然是不人道的。“有很多经验,稍微学一下就可以。想离开旧房子的政府要帮他们解决新的住房,愿意住的换进来,兼保护兼住宿,政府给予合理的补贴,这是合理的方法。” 记者 单蓓蓓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