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消息网4月18日报道 外媒称,中国政府公布的数据显示,今年第一季度中国经济增速放缓,降至7.4%,原因之一是随着人们对房地产市场可能大幅下跌的担忧加剧,房地产投资增长减速。
支撑因素依然强劲
据美国《华盛顿邮报》网站4月16日报道,这一消息没有引起金融市场波动,眼下还不会引起北京上层权力中心的恐慌,毕竟这一数据比分析家之前的预期稍好些,比上月公布的官方目标7.5%低得不多。
现在仍有强大力量支撑着中国经济,其中最重要的一点是家庭收入增长、就业机会增加、服务行业和电子商务蓬勃发展促使国内消费不断增长。
德国《商报》网站4月16日报道称,中国经济正出现20年来最差的增长。但股市目前对此没做出太多反应。这种变化可能很快就给投资者带来新机会。
第一季度7.4%的增幅可看作中国经济增长放缓的表现,因为它低于前几个季度的增幅。不过,这一数据基本符合预期,因此中国政府和央行不可能采取更多措施去刺激经济增长。
如果看看中国的经济数据就会发现,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有可能出现自1990年以来最差的经济增长。乍一看这很可怕,因为中国在过去几年里扮演了世界经济火车头的角色,在“硬着陆”的情况下国际股市将承受巨大压力。但另一方面,目前公布的7.4%的增长率还明显高于中国政府认为危险的7%至7.2%的下限。
如果经济增长继续放缓,那将给就业带来很大问题,后者又有可能引发社会动荡。但中国政府似乎有意识地容忍较温和的增长,以便推行旨在增强内需和减少对出口依赖的改革计划。相应地,政府对最新的经济数据感到满意。目前我们看不到中国对国际股市构成严重危险。
力推改革不惧阵痛
据日本《产经新闻》4月17日报道,中国今年第一季度国内生产总值(GDP)增幅比去年第四季度下降0.3个百分点。不过,市场反应比较冷静,相关人士指出,“比起当前的增长放缓,今后的改革路线更值得关注”。
中国已连续两个季度出现增速放缓。不过,中国担心再次吹大泡沫,因此当前放弃了出台可拉高增长率的大型经济刺激政策。中国政府的方针是,容忍增速放缓,优先推进经济结构改革。佳能全球战略经济研究所研究员濑口清之说:“中国就业和物价比较稳定,宏观经济政策运行平稳推进。”
中国经济当前存在产能过剩、不动产泡沫担忧、“影子银行”等根本性的经济问题,结构调整刻不容缓。中国政府判断,明确提出容忍增速放缓有利于结构调整。
进入今年以来,中国政府一方面收紧货币政策,同时允许经营不善的企业发行的公司债和金融产品出现债务违约,使中国经济进入软着陆态势。
日本《每日新闻》4月17日刊发题为《不要畏惧改革的阵痛》社论称,中国经济似乎要面临考验。今年一季度GDP增速放缓至一年半前的水平。中国政府意图实现从投资拉动的经济发展转向服务产业、消费主导型经济。这同时也是一项从当局管理体制转为市场发挥更大作用的经济结构改革。
在改革过程中,经济放缓几乎不可避免,政府也准备容忍一定程度的经济减速。
实际上,增速放缓可能也是政府不走原来刺激政策的老路、淘汰过剩产能的证明。如果是这样,那就是正确的方向,今后也不应畏惧短期的减速。
世界第二经济大国如果真正致力于这一历史性转变,日本等国的经济也将受到影响。不过,假如中国增速放缓是改革带来的阵痛,从中长期来看,应当抱以积极的期待。
潜在风险不容忽视
据《日本经济新闻》4月17日报道,中国经济正在减速。今年一季度的GDP同比增长7.4%,为一年半以来的最低水平,但并未出现市场最担心的经济失速的迹象。为实现从高速增长向稳定增长的软着陆,估计领导层将继续谨慎布局经济。
不过,中国领导层“主动放慢经济增速”也可能给错综复杂的中国资金链带来断裂的风险。
美国《华盛顿邮报》网站4月16日报道称,人们越来越担心中国是否能保持经济飞速增长。今年中国的出口停滞不前,制造业增速减慢,房地产销量走弱。
一些较小城市毫无节制的住房建设已导致严重的供过于求,一些地区的房价已开始下跌。全球投资银行野村的首席经济学家张智威说,房地产业的过度投资是中国经济在2014年和2015年面临的头号风险。
中国美国商会说,中国经济增速放缓已超过劳动力成本上升,成为商会成员最担心的问题。
据日本《每日新闻》4月17日的社论称,中国要面临的课题很大,既要实现改革、又要保持最低限度增长并非易事。
比如金融制度改革。在中国,银行利率长期以来由央行控制。结果,要求高收益率的工资转向了不直接通过银行的理财产品,无视风险的投资在中国非常活跃。
中国政府为了改变这种局面,去年实施了贷款利率自由化。央行官员上月提出要在一两年内也实现存款利率自由化。
这一动向值得欢迎。然而,伴随着利率自由化,银行间竞争将越来越活跃,银行和企业会不可避免地面临破产。
问题是,中国必须引入存款保险制度,加快完善以市场淘汰为前提的机制。否则,混乱可能会过度扩散,阻碍改革道路。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