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有一老,如有一宝。家住杭州西湖边的戴世柳老人,对于他的家族来说,就是最珍贵的宝。
只有小学毕业的他,前后花了十年的时间,将整个家族及个人的经历用文字记录下来,编写成了一部七万余字的《戴世柳的家族和自传》。
勤善半世
酸甜苦辣咸耐人寻味
已经78岁高龄的戴世柳老人,精神抖擞,红光满面。他交到记者手里的自传,已是十年来第五次的版本,数数有83页,七万余字。
这本书清晰地勾勒了戴世柳的大半辈子—
上世纪三十年代末,他出生在温州瑞安塘下镇一个小村庄。其父是鞋匠,母亲常年患病,养活了9个孩子,他是长子。他本是爱读书的人,无奈家穷,初中读了一个月便辍学赚钱贴补家用。
第一次出门补鞋的情景,他记忆犹新:“寒冬腊月去只有四五户的小村子里,有人许我补完鞋管饭还留宿。我可开心了。谁知他家旧鞋十几双,硬生生补到半夜。吃的是地瓜粥配咸菜,睡泥地枕泥砖盖破衣。”
就这样,少不经事的他逐渐有了担当。17岁,他到温州拜师学做皮鞋。三年后成了厂里的技术工。1964年,他因政策回到老家。那时一家老小13口人,母亲又重病在床,家里曾一度穷得揭不开锅。
“那是我这辈子最艰难的日子,三餐薄粥地瓜丝,两年不买衣鞋袜,一只牙刷全家用。正因如此,我打从心底体会到勤俭持家的重要性。”
天道酬勤,后来他在工厂干起技术活,生活逐渐好转。改革开放后,家里还盖起了楼房办起了厂。
“爱学习、肯动脑、能吃苦,是我们这代人最大的特点。福建、海南、四川,为了做生意,大半个中国我都跑遍了。”到66岁,他把在当地已是中等规模的橡胶厂交给儿子打理,享起了清福。
恋爱怎么谈
工作怎么做,书里都有
戴世柳的自传,稀奇的。除了父母上代来历、兄弟姐妹家庭情况,书里竟还有婚姻交友的专题分析,以及对下代的提示等。这样看来,说是自传,其实更像《家训》呢。
“订婚七年快光阴,解约团圆原旧人。爱情波折时间少,留下传书意义深。”老两口的爱情故事,亲口说起来有些不好意思,写到书里却颇有趣味。
他26岁时经人介绍认识妻子,两人很快订下婚约。可在“通讯基本靠吼,交通基本靠走”的年代,两家人曾一度产生误会,妻子还一度来信绝交,离家去了外地。后来,他也有了互生情愫的姑娘。
可七年后他与妻子重逢,最终喜结良缘。半个世纪来,老两口患难与共,相濡以沫,实乃一段佳话。
“我的一双儿女,勤劳善良,孝顺非常。写下所感所想,希望百年之后,后辈能时刻警醒不忘初衷。”老人知道与其当面嘱咐,不如以文字的方式,让后人们细细咀嚼,各自体会。
这不,他把自己一生的经验,都详细地写在书里。比如,他罗列了教师、办厂、经商、做工等六个方向,告诉后辈各行各业应达到的要求。
比如从商,“文化程度要好,打广告、签合同、对外贸易说英文都重要;服务态度要好,热情待客,诚信经营不可少;方法窍门不可少,紧缺物资多进购,买卖时机要看牢,下坡商品快出手,汇拢资金不套牢;坚持守业慎改行,推算盈利立口碑……”
戴世柳说他的自传还得精益求精,希望能把最好的版本留给后代。
用他的诗词作为文章的结尾再恰当不过:平生涨落如潮水,转眼青春变老头。日后之事难预料,不知再度几春秋。但愿做得单百寿,全家大小笑呼呼。
本报记者 裘晟佳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