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照世界银行新近发布的报告,中国今年可能超越美国,成为全球最大的经济体。这将此前一些经济学家的预测——中国的经济规模将在2019年超过美国——又提前了5年。自2010年GDP总量超过日本之后,中国当“老大”的时间,就被不断提前。2011年,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在一份报告中曾以惊人的结论称:按购买力平价计算的中国GDP总量,将在5年后超越美国。
世行似乎很希望中国位居世界老大,因而在统计中采用了更能展示中国GDP总量的购买力平价法。在此前采取用汇率评估法的报告中,中国的经济规模还不到美国的一半,仅占美国总体经济规模的43%;而使用购买力平价法后,2011年中国GDP达到了美国GDP的87%。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预测,2011年到2014年期间,中国经济规模将增长24%,而美国仅增长7.6%。据此,中国经济规模有可能今年超越美国。
新报告也让印度从此前的第十大经济体,变身为世界第三大经济体。采用购买力平价法的世行报告,可以说改变了全球经济格局。因为它在“考察人均消费时发现,新的评估方法加上贫穷国家增长更快这一事实,已经极大地缩小贫富差距,表明世界变得更加平等。”
事实可能不像该报告显示的那般美好。同样是世界银行发布的报告显示:2013年,GDP排名第一的美国,总量约16.8万亿美元;中国第二,约9.18万亿。即便是在新报告中,中国的人均GDP也仅排在第99位。可见,贫富差距的真正缩小,远不是评估中的一厢情愿。
有关购买力平价法的可靠性,经济学家有不同的看法。外行最直接的感受是,此计算方式,让中国的GDP总量大幅提升。GDP掺水,对中国人而言并不陌生,不同的统计方式,会产生不同的结果,当脆弱的自尊和虚荣逐渐变得理性和务实之后,纸面数字所支撑的虚幻第一,已经引不起多少兴奋。
“赶英超美”曾经是中国人的奋斗目标,它不仅是对经济实力的追求,也是一种强烈的自尊与自信的需求。我们需要一种看得见的实力来证明自己,一改贫弱受欺的形象。奋力赶超之后,中国创造了持续的经济增长,中国人有了信心面对世界。基本的物质积累完成之后,人们逐渐对“赶超”有了更多的理解。最常被提及的一个事实是:中国的GDP总量,在清朝时曾位居世界第一,而这个所谓的第一背后,是封闭、落后、愚昧、尊严尽失。
GDP带来荣耀,也带来危机和代价。当贫富差距、环境污染、腐败等问题伴随着GDP的增长一起袭来,人们开始反思经济增长模式的缺陷;关注GDP核算体系的缺失,比如,它能否衡量生活质量的提升、收入分配的公平、社会福利的好坏、环境损耗的高低,创新能力的优劣;在意GDP增长背后,社会的进步和个人的幸福。人们对经济发展的诉求,变得更为理性,实力不只是经济总量,它被赋予更丰富的内容——政治文明,社会福祉,生活品质,个人的梦想、自由与尊严。
这些,绝不是一个简单的GDP数据所能涵盖的。甚至为了它们,GDP的增速需要下降,成为世界老大的时间要推后,经济快速增长的模式要调整,相应的体制要变革……这一切,可能要比经济上的“赶英超美”更为艰难。作为狂热的兴奋剂,GDP的诱惑力逐渐下降。于民众而言,实实在在的好日子,吃安全食品,喝放心水,呼吸清新空气,远比世行报告中的“世界第一”更实在。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