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航班延误饱受诟病,这也导致了乘客和航空公司的矛盾不断升级。
日前,中国民用航空局在官方网站公布《航班正常管理规定》(征求意见稿)。本规定自2014年10月30日起施行。
但规定中的一项“包括因天气、突发事件、空中交通管制等非航空公司因素延误,航空公司应协助旅客安排食宿,费用由旅客自理”引发网友吐槽。
端午小长假民航出行高峰如期而至,在消费者热烈讨论票价上涨的同时,一项民航管理新规征求意见引发不少旅客吐槽。新规以对航班延误重拳出击的架势于近期公布,其中一条“非航空公司因素延误,旅客食宿自理”引发热议。
疑问:天气致延误成为免责借口?
近日,中国民用航空局公布了将于10月30日起实行的《航班正常管理规定》(征求意见稿),对航空公司、机场、空管及其他相关机构保障航班秩序提出具体要求和执行标准。
草案刚刚出台,就遭到网友吐槽,其中最受关注的条款是“包括因天气、突发事件、空中交通管制等非航空公司因素延误,航空公司应协助旅客安排食宿,费用由旅客自理”。
网友“蘇珣”说:“作为信息极其不对称的乘客一方,航空公司怎么去证明天气、突发事件、空中交通管制、安检及旅客等非航空公司原因,仅仅凭航空公司地面服务人员的一句通知?”网友“失之何傷”说,每次延误航空公司都可以说是天气原因,就都不需要负责了。延误原因由谁说了算,谁来监督?再说了,老天爷的事情,不归我们管啊!
一位民航专家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草案的确有很多方面需要完善。“什么是航班延误,文件没有定义。老百姓认为航空公司没有按照计划时间点起飞就叫延误。同时,延误原因有哪些也没有梳理和界定,这样不清不楚的规定只会让航空公司、机场、乘客之间互不相信。”
此外,草案提出对乘客的经济补偿,将补偿标准交给航空公司自行制定,没有具体规定航空公司很难操作执行,只能依旧延续赔偿数额不明确的情况,陷入“大闹大赔,小闹小赔”的恶性循环。
治理:最关键的是空域资源的管控
航班延误不仅打乱了乘客的出行计划,航空公司也要赔上各种处置成本,一线员工常年处在高压之下,各方都迫切希望根治航班延误。
要治理,先摸底。一位民航空管人员在网上发帖:造成延误的原因不外乎四种情形:流量控制、军事活动、不适航天气和航空公司内部管理。
最关键的治理之策还是空域资源的管控。民航航班量年均增速在10%以上,而民用空域资源增速仅在2%左右。航班量激增与空域资源增速严重不匹配是造成流量控制问题突出的关键因素,而且,面对空域不足带来的问题,仅靠内部挖潜,提高现有航路的使用效率是杯水车薪。
专家声音
国内民航专家多次呼吁,在更深的层面进行探索推动空域管理体制改革,可以借鉴国外经验,进一步推动我国空域管理体制的改革。
美国把航班正点率作为航空公司和机场的信用评级。比如,美国联邦航空局要求在售票系统中录入各航班的历史正常率,旅客在购买机票时,可了解所乘航班上几个月的航班正常情况。这使得航空公司必然在备份运力安排、航班计划安排上更加趋于合理和科学。
北京交通大学运输经济理论与政策研究所副所长李红昌认为,民用空域资源不足、空域拥堵是造成我国民航航班正常率难以提高的核心问题。我国空域改革势在必行,可灵活分配空域资源,提高西部人烟稀少地区空域利用率。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