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来自中央司改办的消息显示,广东等6省市将试点司法体制改革,在完善司法人员分类管理、完善司法责任制等方面先行先试。
像这样的“国字号”改革试点,广东承担了多达50余项,包括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珠江三角洲金融改革创新综合试验区、企业投资管理体制改革、2014年地方政府债券自发自还试点、查办腐败案件体制机制改革等重头改革。
“国字号”改革为何青睐广东?原因至少有两个:
其一,“浓缩中国”的省情。广东虽富,却是“两个广东,两个阶段”。试点要想有代表性,广东很合适。
其二,改革开放的“独特基因”。广东30多年勇立潮头、敢为人先。把试点任务交给广东,靠谱。
深圳市坪山新区落地了社区治理与服务创新、智慧城市建设、社会服务标准化等5项国家级改革试点,均已取得初步成效。比如智慧城市建设,通过去年推进“织网工程”,坪山新区在全国率先实现政务信息互通共享。坪山新区党工委书记杨绪松说:“处理好政府、市场、社会的关系,是坪山改革试点最重要的任务,力争取得更大突破。”
在东莞,最有名的“国字号”试点,当属工商登记制度改革。
2012年,东莞成为全国首批商事登记制度改革试点地区,推行零元开公司、注册资本认缴登记制等新举措。此后,从发出全国第一批电子营业执照,到率先推行电商企业集群注册,东莞不断领跑。通过工商登记、行政审批等一系列改革,东莞企业降低了隐性成本,共享改革红利。
梳理广东的“国字号”改革试点,涉及经济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专家分析,以这些改革试点为抓手,推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广东新一轮改革正不断深化,在全面深化改革进程中继续担当“排头兵”。
改革涉深水,攻坚正当时。
广东省省长朱小丹说,我们坚持以问题为导向,找准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改革突破口,带动改革整体推进。要给社会强烈信号,政府敢于“革自己的命”。
“以前扩建一间厂房,要跑十几个部门,现在一个窗口递材料,一个窗口取批复,少跑了很多冤枉路。”在惠州市行政服务中心,办理企业增资扩产手续、来自仲恺高新区一家科技企业的办事人员王辉,感受到变化。
投资项目审批,原来前置条件多,办理时间长,企业叫苦不迭。惠州的改革很干脆,整合所有与投资审批相关的部门,各个对外审批环节变成内部流转。
在新一轮深化改革中,广东简政放权,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营商环境高地”。
减“费”。对全省范围内所有企业免征32项中央设立和7项广东省设立涉企行政事业收费,减免时间自5月1日起算,预计年内可为企业减负15亿元。
减“批”。正式公布并公示“权力清单”,46个省直部门只保留694项行政审批事项,取消、转移、下放、委托事项达500多项。在全国率先取消省管权限内企业投资项目核准,企业投资项目办理时限总体压缩50%左右。
减“办”。全省实行工商登记“先照后证”等新举措,仅保留13项前置审批事项,其余108项改为后置审批。1至5月,全省新登记市场主体49.8万户,注册资本9624.7亿元,同比分别增长34.2%和252.1%。
改革只有进行时,改革者永远在路上。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广东省委书记胡春华这样诠释“排头兵”的使命:继续解放思想,以自我革新的勇气和胸怀,跳出条条框框限制,全面深化各领域改革,不断增创体制机制新优势,使广东在全面深化改革中继续走在前列。
今年,广东确立了13项改革重点任务,涉及政府职能转变、市场机制完善、金融机制创新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抓住“牛鼻子”,种好“试验田”,广东新一轮改革全力推进,改革新红利正在释放。
中国改革看广东。
36年前,广东得改革风气之先,“摸着石头过河”,冲在发展前沿。
今天,改革进入水流湍急的深水区,上有中央期待,内有结构掣肘,后有追者逼近,广东如何“化危为机”,如何继续当好先行地、试验区,如何在全面深化改革中走在前列?
岭南6月,看改革攻坚。
“深水区”之困
增强自身“造血机能”,破解“两个广东”现象
提到广东,第一印象往往是“富”。
经济总量连续25年排名全国第一。2013年,广东地区生产总值达62163.97亿元,突破1万亿美元,占全国GDP的1/8,就是在世界国家和地区经济排名中也名列前茅。
但是,“富”的背后,广东面临改革“深水区”的困惑。
作为第一经济大省,“两个广东”现象仍待破解。去年,珠三角9个地市的经济总量占广东地区生产总值八成,粤东西北12个地市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均在全国平均线下。全省还有3383个贫困村。
作为第一外贸大省,外向型经济既是特色也成掣肘。2013年,广东外贸依存度为108.7%,虽延续2008年以来持续下降态势,但同比仅回落0.3个百分点。
作为第一人口大省,劳动密集型产业引来庞大的流动人口,人口红利成为广东发展的重要基础。但第一人口大省的速成,也让广东人口压力日增,环境资源矛盾日益突出。
作为改革开放大省,广东一直先行先试。但“好改的改革”都改得差不多了,剩下“难啃的骨头”如何释放改革红利?
新一轮改革,是“深水区”的改革,必须攻坚克难,爬坡越坎。在广东采访,听到最多的是“不改不行”的决心和信心,谈到最多的是“怎样创新”的思考和努力。
“贫广东”如何加快发展、绿色发展?河源市高新区管委会主任李衍楠给出自己的答案。
11年间,高新区从零起步,目前已有200家企业、300亿元产值。“靠山吃山不行,靠转移支付不行,光靠帮扶也不行,要靠改革增强自身‘造血机能’。”李衍楠说。
1992年选择广东创业,柴国生看中这里为民营经济提供的良好环境。如今,他已拥有了一家上市公司——广东雪莱特光电科技。
在柴国生看来,“市场经济最大的好处就是企业有脚,会选择最合适的路。深化改革创造‘环境优势’,是未来一个地区吸引企业投资、释放市场活力最核心的竞争力。”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让靠外贸起家的东莞厚街镇损失惨重……当地一批企业痛定思痛转向国内市场,政府也积极扶持企业由贴牌代工转向自营品牌。转型意味着阵痛,最艰难时厚街全镇有逾百万平方米的厂房空置,上百家粗放型外企关停。
今天的厚街有名牌名标52个,获得专利授权万余个。2013年东莞实现生产总值同比增长9.8%,为“十二五”以来最高增速。“转型要付出代价,但不转型就没有出路。”东莞市中小企业管理局副局长袁绍贤说。
“深水区”的改革,要靠全面深化改革。
“全面深化改革是广东必须抓住的重大历史机遇”,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广东省委书记胡春华态度明确而坚决:解决当前经济社会面临的矛盾,破解当前发展遇到的难题,依然要靠深化改革。能否抓住这一历史机遇,对广东未来的发展至关重要。
“硬骨头”之难
保留前置审批13项,前置改后置审批108项,压减率达89%以上
吵了8个月架之后,广州市商事登记制度改革办的张茂海处长和同事们终于实现工商部门和市区两级共308个许可审批部门的信息资源共享,实现近100个审批事项由前置变后置。
广州,成为全国第一个实行工商登记制度改革的省会城市。
1月1日,全市全面实施工商登记新政,在全国首创“商事登记管理信息平台”,全程信息化管理,在“先证后照”变为“先照后证”后,形成“宽进严管”合力;面向社会推出“商事主体信息公示平台”,让社会力量共同参与后期监管。
全市企业开始享受改革福利:先证后照、零首付、取消年检,等等;申领营业执照时间由15个工作日缩短至3个,最快“当天可取”。1至4月,企业注册“井喷”,新增6万多个。
改革什么最难?破利益格局最难,破利益樊篱最难。
“‘深水区’要打破传统一亩三分田思维。”张茂海说。他坦言,工商登记制度改革刚开始时有些部门不愿意放手自己的审批权。初运行,后置审批部门不习惯新模式,有的部门逾期未接受信息多达数百份。如今,平台与电子效能监察系统对接,这样的情况几乎没有了。
身为一线改革者,中国人民银行中山市中心支行副行长李杏梨,同样面对着类似的难题。
信用体系建设一直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难点。搭建中山市社会征信与金融服务一体化系统,需要整合分散在30余个政府部门相关信息。而更难的是打破各部门“信息孤岛”的壁垒。
“一开始阻力重重,一些部门已习惯‘信息独享’。市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强力推动,才使‘信息孤岛’得以联通。”李杏梨介绍说,要提升功用,仍需解决个别部门“信息孤岛”、数据汇集难度较大等问题。
改革是共识,但做“增量改革”易,做“存量改革”难。要削“权力”,要拔“桩子”, 要动“蛋糕”,改革攻坚不仅需要勇气,更需要智慧。
层层推进,广东迎难而上。
今年3月,广东在全省铺开工商登记制度改革,仅3周新登记各类企业同比增长49.8%,新认缴注册资本(金)同比增长169.3%,市场活力被激发。5月,改革再进一步,保留前置审批13项,前置改后置审批108项,压减率达89%以上。
广东省省长朱小丹说,目前体制改革已经进入深水区,阻碍改革的最大的障碍、最大的因素是这些年形成的既得利益格局。“要突破这种利益格局,尤其是突破与市场经济不相适应、与科学发展不相适应的政府部门权力和利益格局,广东改革的力度只会加大,不会减弱。”
今年初,广东省委出台《意见》,贯彻落实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从“自我革命”的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到“伤筋动骨”的财政体制改革;从“大胆触碰” 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到为“新力量”社会组织立法护航……广东新一轮改革直指约束政府权力、打破部门利益的“硬骨头”。
广东省社科院区域与企业竞争力研究中心主任丁力认为,改革最大的阻力就是利益固化,改革不触动利益就是死水一潭,改革就是要改革改革者。
“探路者”之勇
推进“大部制”改革,取消、转移、下放和委托实施行政审批555项
4月,佛山顺德的“大部制”改革再次引起全国关注:在2009年将全区原有41个党政机构精简为16个后,首度增设2个政府部门。
有网友甚至称:这是顺德改革的倒退。
这些年,顺德一直走在广东乃至全国综合改革前沿,先后推进大部制、简政强镇、基层治理体制等多项改革,按照“大部制—小政府—大社会—好市场”方向,探索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治理体制。这些改革,有的成效显著,成为改革样板;有的则遭遇瓶颈,陷入胶着。
顺德“大部制”改革,41个党政机构职能减由16个部门承担,佛山市政府相关部门还向顺德下放378项管理权限。部门减而任务加,“与上对接”成了困扰。上级机构还是原样设置,顺德的一个部门甚至要对接省里17到19个部门,有的一个月要开30多次会议。增设2个部门,是适应现实的“适度微调”。
顺德区委书记梁维东说:“这不是走回头路。大部制改革的关键要看是否有利于扁平化管理,是否有利于最大程度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
发展起来以后的问题不比不发展时少;改革中遇到的问题也不比不改革少。为改革探路,先行者不仅会得到鲜花和掌声,也会有荆棘和挑战。面对改革中遇到的新问题,靠改革起家的广东表现得勇敢、清醒而务实。
今年1至4月,前海新区注册港企159家,同比增长397%,港企达319家。现代服务业对法治环境最为敏感,如何更好为港企提供法治服务,成为前海的一道发展难题。
“前海是特区中的特区,面对改革中遇到的问题更要解放思想,大胆创新。”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管理局长张备说。
作为国家唯一批复的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示范区,前海积极营造对接国际的一流法治环境:前海法庭试行港籍陪审机制,启用港籍调解员;深港两地律师职业资格互认工作取得进展;深圳市正争取全国人大常委会支持,拟以特区立法形式出台“前海深港合作区涉港合同选择适用香港法律若干规定”……
“探路者”探到一定时候,就会碰到立法“天花板”,需要顶层支持、立法先行。广东的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就是中央立法支持的产物。
2012年12月28日,全国人大常委会授权广东先行先试,暂时调整25项由法律规定的行政审批事项。2013年起,广东行政审批改革驶入快车道,截至今年第一季度,省级分五批共取消、转移、下放和委托实施行政审批555项。
广东的目标是:到2015年,力争成为全国行政审批项目最少、行政效率最高、行政成本最低、行政过程最透明的先行区。
“广东将坚持积极稳妥、循序渐进、成熟先行的原则,及时总结在改革实践中形成的成功经验,及时推广试点成熟的改革举措,认真梳理改革探索中碰到的困难和问题。”胡春华说,“凡是阻碍发展的必须改革、坚决改革,具备条件可以改革的要积极改革”。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