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善柳考上清华大学,给他复读的学校带来了荣光。 (网络图片/图) |
“理性”坚持:要么北大清华,要么名校经济金融专业;否认自己非北大清华不上—虽然老师同学都有这种说法。
“有争议”取舍:拒绝上海交大的经济专业承诺,招生组说他的成绩可能上北大,这句话让他动了心。冲击北大,只上了医学部,又放弃。
“随大流”:选择和在北交大时相同的专业,不是出于特别的兴趣,只因为大家都说这个专业好。还是想辅修经济。
被清华大学录取的结果,让32岁的吴善柳终于可以结束长期边缘的生活状态。过去的八年里,他基本只做了两件事,复读,高考。
从2007年起,吴善柳转战于钦州“四大”高中,参加了八次高考,被南京大学、中山大学甚至北京大学医学部等名校录取过,但一次次放弃,一次次重新复读。
有人说他非清华不上,有人觉得他迷恋上了考试,有人指责他占用教育资源,甚至还有人怀疑他多次复读是为了高额奖金。
吴善柳全部予以否认。他告诉南方周末记者,因为大学毕业后工作受挫,他“迫不得已”才选择重新复读,但后来就有些骑虎难下。
“就像一辆已经长期偏离轨道的列车,终于回到了正轨。”他说,这只是一种个人选择,很难复制,也不(符合)主流价值观,“最好不宣传、不评论、不报道”。
“一错再错”
在毕业求职时,清华、北大名校文凭的巨大优势给他带来了强烈的刺激。
2006年秋天,当吴善柳回到母校广西浦北中学复读时,谁也没有想到,他会连考八年。
那时的吴善柳,已经念完了人生的第一次大学。1982年出生的吴善柳,初次高考还是2000年。因成绩不理想复读一年后,考入北京交通大学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
他不愿意回忆自己的首次大学生涯,只简单地说自己是“一错再错”。他的英语四级、计算机二级都没考过,最终连学位证也没能拿到。紧接着,他在北京的求职充满挫败,不得已回到南方。他尝试去打工,辗转广西、广东两省份,但换了几次都没有好的工作。
吴善柳告诉南方周末记者,自己也上过流水线,但只是几天而已,因为受不了苦而放弃。“都不是什么好工作,跟民工差不多。”他说,“当时的生活实在让我无法忍受了,复读完全是迫不得已。”
他的父亲吴津贤向南方周末记者表示,自己支持儿子的这一决定,为考取理想的大学而奋斗。但吴善柳似乎认为,家人的态度其实更接近“容忍”。对此,他说自己充满感激。
现年57岁的吴津贤在钦州市浦北县北通镇小学任报账员,之前做过语文教师、副校长等。吴善柳的小学语文,就是他教的。他还有个大女儿在另一个镇小学教书,嫁的也是教师,在北通镇中学工作。
吴家客厅显得低调,墙上挂着的唯一一张奖状还是吴津贤的,“钦州地区1985年先进教育工作者”。吴善柳说,有些别人眼中不那么重要的事,对父亲来说可能是非常重要的光荣时刻。
这个教师世家所住的村子的名字也挺优雅,叫“大书房村”,年轻人大多外出打工,留的主要是老人孩子和妇女。吴家住在北通镇中学的后面,一座与人依山合建的二层小楼。门前有田,草木葱茏。吴善柳在二楼复习,有时累了,也出来走走。
当地村民说,他们不太了解这个年轻人。在他们的印象中,吴氏父子有种读书人的倨傲,和大家没有太多共同语言。比如,见面不会叔叔婆婆那样叫得很亲,也不怎么跟别人聊起自己的事。只有吴善柳在镇小学帮工的妈妈让他们觉得容易接近。
在北京读书和后来工作的五年,外人更知之甚少。在和南方周末记者的几次会面中,吴善柳始终拒绝谈起这些经历,“脑子里好像有个自动过滤功能,一提到这些事就想不起来了。”
他说自己的大学非常平凡,没什么人注意。北京人对他没有很好,也没有不好,他本人已没有太多印象。一个细节除外:在毕业求职时,清华、北大名校文凭的巨大优势给他带来了强烈的刺激。
有媒体曾称他因沉迷游戏而大学辍学。吴善柳认为,这可能是一种误解。他虽然也打游戏,但不擅长,谈不上沉迷。“我总是被人打死的那个,不能从游戏中获得那种成就感。”
他还告诉南方周末记者,自己不喜欢足球、篮球这种直接对抗的运动,喜欢乒乓球和网球。网球也是当时在北京学的,最喜欢的球员是德约科维奇。
特殊学生
据尹胜回忆,校领导当时找他谈话时说,吴善柳回来复读就是为了考取清华北大。
2006年吴善柳回到浦北中学复读时,他高中时同级的同学梁德涛早已从广西师范学院毕业,回到浦北中学任教。校领导也一度略为担心,会不会加剧他的压力。
浦北中学是钦州地区四所省级示范性高中之一,出过三名自治区高考状元。该校将源头定于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创办的“进诚书院”,至今已有百年历史。
有着三十多年教龄的语文老师尹胜担任吴善柳所在复读班的班主任,他从1994年开始一直奋战在毕业班火线。尹胜告诉南方周末记者,这是受吴善柳表姐的托付,她是浦北中学校长的爱人,也曾是他的学生。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