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溪有贩”的成员们通过摆摊去体验小贩们的工作状态。 受访者供图
|
南都讯 记者杨婷 实习生刘礼彤 大街小巷随处可见流动小贩的身影,他们是城市管理的Troublemaker,见诸报端的常常是与小贩相关的暴力事件。可你是否见过真实生活中的他们?是否曾想过走近去倾听他们的声音?近日,9名广州高校的大学生欲通过调查、摆摊、拍照等方式,关注京溪街流动商贩生存状态的同时,亦希望扭转大家对小贩刻板的印象,发掘小贩和城市关系中积极的一面。
这9名高校生成立的组织叫“京溪有贩”。据其负责人黄丽盈介绍,“京溪有贩”于今年6月在“异客公益流动人口培训营”的指导下组建,成员分别是中大、华工、暨大等高校的在读大学生。
“希望通过我们的调研,扭转对小贩刻板的印象,发掘小贩和城市关系中积极的一面。”成员柳书琪称,此举并非为小贩正名,而是如实还原小贩真实现状。小贩群体客观存在,存在即合理,体验小贩是成为他们中的一员,对他们有更深入的认识,“我们摆摊只是放个小桌子,在人流少的地方摆。”
据了解,“京溪有贩”成员前期会向京溪街流动商贩派发问卷,了解小贩的个人情况,成员每周组织摆摊活动,卖钥匙扣、手链等小物品,体验小贩的感受,了解该行业的状况。后期则通过对小贩的观察调研,以京溪街小贩生存状态为主题,共同起草一份调研报告,整个过程由成员拍D V、拍照记录。活动结束后,预计9月底将在广州、香港举办小贩主题的图片展览。
据柳书琪介绍,调研过程中,半数以上的小贩对大学生做调研“非常乐意”,并希望他们的调研对小贩处境能有所改变。此次调研改变她以往通过媒体所认知的小贩和城管的面谱化印象。与此同时,团员们也发现,城管并没有媒体渲染的那么暴力,“不会抢东西,不会胁迫”,见到小贩会礼貌说“不要在这里摆”,还好心提醒小贩,“这里有摄像头”,指引他们去没摄像头的地方摆。
调研故事1
小贩中有大隐之高人
据柳书琪介绍,她原以为小贩属低收入群体,和小贩聊天后发现,他们当中不乏“土豪”!比如卖手机贴膜的小伙月收入过万,卖水果的夫妻小贩,平均每天赚400多元。小贩中“有大隐隐于市的高人”,一卖板凳的大叔,大部分时间在看书、下围棋、研究《易经》。做艺术签名的小贩有文艺范,曾做假钞生意,坐牢出来后,出版过一本《花殇》的地摊小说。
调研故事2
卖凳大叔“智斗”城管
卖板凳的大叔还向他们讲述了“智斗”城管的经历最搞笑,他在街头卖打口碟时,遇到一年轻小城管开车来驱逐,其他小贩都跑得没影,他索性抱起一箱打口碟往城管车上一放,一屁股坐车子后尾,把城管惊呆了,只得连车带人开回单位,大叔一路跟着城管到单位,走哪跟哪,到了饭点,城管只好给他买个盒饭。傍晚下班,城管催他回去,大叔理直气壮地说“你们把我带到这,我哪知道怎么回去”,城管没辙只好亲自开车把他送回家,从此以后,该城管见到大叔都绕道,“你们知道吗?城管亲自给我买了7元的盒饭!”这段经历被大叔引以为豪地反复提起。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