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制晚报 广州即将收取扬尘费,每年的收费金额可能达到5000万元。根据当地媒体报道,在昨天的听证会上,到会的14名代表(包括两名建筑业代表和3名挥发性有机物排放企业的代表)无一表示反对。这意味着广州将步入收取扬尘费城市的行列。
扬尘费全名是“建筑施工扬尘和挥发性有机物(VOCs)排污费”。它的性质,和其他排污费类似,都是为了减轻环境污染。至少在广州,扬尘占到PM2.5的10%,算是主要污染源,拿扬尘开刀,也算是针对性较强。
广州并不是第一个开征扬尘费的城市,在此之前,上海以及江苏、辽宁、云南、河南等多地的城市,已经开始征收扬尘费。可见许多地方都对征收扬尘费热情高涨。
征收效果如何呢?在南京,扬尘费征收多年,效果仍不理想,于是相关部门今年把扬尘费由每月每平米施工面积0.24元加到了1元。
还有些城市把收取扬尘费和行政手段挂钩,建筑单位交钱了依旧我行我素,那该停工还得停工,该罚款还得罚款;要是硬化路面、围挡、喷淋等做得不错,污染确实减少了,扬尘费也可以减免。
但是事到如今,人们尚不了解收取的扬尘费是用来做什么的。每年收取的总费用是多少?其中多大比例用于防治污染?多大比例用于受污染市民补贴?都是个未知数。
而且,各地对扬尘费的收取办法也不同,有按开工面积收的,也有按排放量收的。和其他一些收费项目一样,不透明成为扬尘费最受质疑的短板。如果做不到透明,那么扬尘费就有可能成为“排污许可费”,人们最担心的也是这个—钱收了,但状况没有任何变化。这样一来,治污的初衷恐怕也会落空。
收费治污,在许多国家都行之有效,原因就是收取的费用,都明确用来治理污染了。如果仅仅停留在收费上,钱怎么用了不告诉大家,又缺少刺激企业改善环境的监督、配套办法,企业没有积极性,那么治污就是被动的,就可能无效。最后这笔钱还得转嫁到消费者头上,就与初衷背道而驰。
在这点上,北京市的做法似乎更有些启发性。北京酝酿收取扬尘费多年,但于今年4月开始在东城区、西城区落地试点的,并不是简单的收费,而是“扬尘治理保证金”。企业在开工前,就要把这笔钱存到专项账户上,用来进行扬尘治理、绿色文明施工。钱被保证专款专用了,那么治理的效果就会逐渐显现。
所以说,关键不在于该不该收费,而在于收取的费用拿来干什么,来龙去脉是不是透明了,是不是肯定用在治污上了。
刚刚过去的APEC会议期间,北京的天空被称为“APEC蓝”。何时让“APEC蓝”成为常态?发改委副主任在发布会上说,到2030年空气质量会得到大幅度改善。其实这种预测无法当成真实的衡量标准,大多数现任的官员们那时候都不在位了,承诺是否兑现,现时与彼时,都会有各自的说法。
人们最为关心的是眼前,“APEC蓝”不会马上成为常态,但3年、5年的小目标可以有,每年都可以进步一点点。发改委官员在展望未来的时候还说了个前提,就是“措施准、力度大”,实现这个前提,2030年才有戏。
收取扬尘费算是个措施,算是走向常态“APEC蓝”中的一步。它准不准?会不会跑偏?对未来的空气质量,其实很重要。收费透明了,天空才会透明起来。
本报评论员 程赤兵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