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国内要闻 > 时事
国内 | 国际 | 社会 | 军事 | 评论

媒体调查:超八成中学生认同“民主太重要”

来源:中青在线-中国青年报 作者:邱晨辉

  北京市现有中学生49.82万人,年龄集中在13至19周岁之间,15岁的姜安琪是其中一个。

  姜安琪是特殊的。她有一个梦想,是一个看似纠结、矛盾的梦想。一方面,这名初二学生希望每天开开心心地活着,把不属于他们这个年龄的烦恼都抛在脑后,另一方面,她希望好好读书,考上理想的大学,再找一个稳定的工作,但这样也意味着,无休止的烦恼将纷至沓来。

  姜安琪也是不特殊的。对她所处的这个将近50万的群体来说,伴随着课业压力、青春期叛逆、技术的快速变革,“梦想”、“现实”、“青春”、“纠结”等看似遥远的词汇早已成为他们的“痛点”,尤其在北京这一国际化大都市里,他们还时刻目睹着东方与西方、保守与开放、传统与现代、城市与农村的碰撞和交融,一些独立思考和个人选择的做出,已是不可避免。

  那么,姜安琪们究竟是什么样的?2014年前后,北京团市委成立北京青年1%抽样调查课题组,针对北京市16个区县初一至高三年级中学生,采用定量与定性结合,即问卷调查与深度访谈相结合的方法进行调研,来试着分析刻画这一群体。按分层整群抽样约2%的比例,该课题组共发放问卷9980份,其中初中6110份、高中3870份。

  从课外辅导转战课堂作业,近八成学生睡眠不足8小时

  刻画一个群体并不容易,但如果以某个具体维度为起点,勾勒起来则显得清晰一些。比如以时间为单位,对于北京近50万中学生而言,其中不少人就可以如是描述:除去学校课堂上的时间,余下的是—40分钟以上的上下学时间,1个小时以上做作业时间,1个小时以上的上网时间,当然,还要包括不足8小时的睡眠时间。

  徐姿是北京东城区一名中学生,她的时间基本就是这样划分的,她告诉中国青年报记者:“语文老师总告诉我们要学会‘思考’,尤其是要对日常生活中的事情做抽丝剥茧式的分析和总结,但我们除了学习就是学习,哪有什么生活,即便是有,也没那么多时间去思考。”

  根据北京团市委有关中学生群体的调研结果,有80.4%的中学生每天睡眠不足8小时,有19.9%的受访学生表示在6小时以下。

  课业压力成了充足睡眠的一大杀手。调研表明,39.2%的学生感到“压力较大”和“压力非常大”,80.4%的受访学生表示压力主要来源是学习方面,主要反映在时间的紧张程度上。

  其中,有近九成受访学生表示完成作业要在1小时以上,还有22.9%的学生完成作业需要3个小时以上。

  不过,与小学生形成反差的是,中学生参加课外班较少,有45.2%的受访学生表示不参加,48.2%的受访学生表示参加1~3次,而小学阶段只有三分之一的学生没有参加辅导班。

  调研分析认为,中学生已经开始逐渐承受比较大的学习压力,并且主要来自于校内的课业。

  令人欣慰的是,调研数据显示,中学生整体学习比较努力,有69.9%的受访学生表示“非常努力”和“努力”,即使在努力的情况下,只有22.1%的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感到“比较满意”和“很满意”。

  这一数据也被课题组解读为“中学生主动学习意愿强”。

  使用QQ远多于微信,上网时父母“基本不在身边”

  对于正处在青春期的中学生,自主意愿的培养至关重要。调研结果显示,北京市中学生已经基本“开始由自己做主”,这一点可以从他们接触网络的情况得到映证。

  调研报告称,北京中学生全方位地使用和接触网络,平均每天上网1小时以上的学生占到68.5%,只有1.4%的受访学生表示从不上网。

  究其目的,更多地是满足自己娱乐和交往的需要,排在前三位的是玩游戏、看电影视频,查找资料、学习,聊天、交朋友,分别占61.4%、56.5%和41.3%。

  值得注意的是,在网络交流工具的使用上,中学生与成人群体的使用喜好有一定差异,受访学生表示使用最多的是QQ,占了73.2%,微信却仅到了四分之一(25.1%)。

  “他们更喜欢用微信。”徐姿口中的“他们”,指的是老师和家长。她告诉记者:“我们却习惯了QQ,很难离开,老同学联系都靠这个。”

  更为重要的是,在她看来,微信这个渠道已经被“大人们”抢占,“我们和朋友聚个会,家长还让(我们)通过微信传照片、视频给他们,一点隐私都没有,有时候不得不把他们屏蔽掉。”

  这一点和调研情况相符。调研显示,对于每天上网1小时以上的中学生,上网时,父母“基本不在”远高于“基本在”的比例。“谁也不愿当着自己父母的面,打开一位异性同学发来的信息,即便我们真的没有早恋。”北京市怀柔区某中学学生张石楠告诉记者。

  课题组分析认为,北京中学生有充分的机会使用网络,接触到纷繁芜杂的网络信息,但对社会现实缺乏全面客观认识,对网络生活的禁忌了解不够,对网络信息的真伪缺乏足够的鉴别能力,而学校和父母的监护显然没有延伸到网络空间,从而使中学生在网络生活中缺少必要的引导和保护。

  “这一问题需要引起关注。”课题组在报告中如此描述对这个问题的判断。但从另一个方面来看,中学生处在思想塑造定型的叛逆期,情绪容易冲动并受到外界影响,家长、老师如何介入也值得思考。

  超八成学生认为“民主对我来说太重要了”

  更值得注意的是,中学生已经开始形成自己的“朋友圈”,遗憾的是,这个朋友圈里并没有将父母、老师等纳入核心位置。

  根据调研结果,对于有了心事最想和谁说这一问题,有52.7%的受访学生表示是同学和朋友,22.3%的受访学生表示不和任何人说,只有23.0%的受访学生表示是爸妈和家人。

  至于党团组织,调研显示,中学生具有一定的组织认同感,也是“积极向往”。但对于为什么要加入共青团,调研的结果值得关注:有58.8%的受访学生认为团组织是先进青年、优秀青年的组织,争取早日加入,追求进步;26.6%的受访学生认为加入团组织意味着“我是一名优秀的中学生,会感到自豪”。另有69.6%的受访学生表示向往加入党组织,18.0%的受访学生表示无所谓,12.4%的受访学生表示没有意愿。

  相应的,中学生也开始熟悉社会的公共规则,其中最突出的就是对民主的体验和认识。调研显示,对于“民主对我来说太重要了”的说法,83%的受访学生表示非常同意和同意。

  在中学时代,民主参与的主要形式是中学生的班级和团支部活动。调研表明,对班上民主投票推选班长的态度,有79.9%的受访学生表示推选出各方面表现都比较优秀的同学,7.8%的受访学生表示投自己一票,6.6%的受访学生表示推选与自己关系好的同学,只有5.6%的受访学生表示无所谓。

  课题组分析认为,这说明中学生已经开始在乎民主的权利,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理性地运用这一权利。

  强调自我,在矛盾中寻找集体与个人之间的平衡

  “个性”成了中学生最渴望为自己贴上的标签。调研显示,他们喜欢有个性的同学和老师,对社会上出现的新事物甚至怪现象接受程度高,有36.1%的受访学生表示欢迎、拥护或可以接受,60.3%的受访学生表示辨别后再表态接纳。

  这一点容易理解,毕竟中学生正处在生理和心理逐渐定型的青春期阶段,开始独立思考并有了初步的理性认识。但值得注意的是,随之而来的是追求个性的特立独行以及一定程度上的叛逆。

  课题组称,虽然大多数的学生会将集体放在个人之前,但他们对于个人需求和个人自我利益、个人权利的重视程度,明显高于上一代人。

  这一点通过另一项调研数据也能看出来。在对“什么是责任”的理解上,受访学生均不同程度地与个人联系在一起,排在第一位的是,自己做的事自己承担,自己对自己负责,占到36.4%;其次是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占到32.1%;也有学生认为是爱校爱班,尽自己所能做贡献以及个人、集体、社会责任相统一等。

  当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发生冲突时,他们会作出怎样的选择呢?36.2%的受访学生表示会放弃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46.4%的受访学生表示会放弃部分个人利益,尽量保证集体利益的实现;其余的学生表示会保证个人利益,放弃集体利益或是采取措施将集体损失降到最低。

  无独有偶,在回答“班级需要自己参加一项重要任务,而恰好又与同学约好一块出去玩时会怎样选择”这一问题时,80.0%的受访学生表示会服从班级需要,认真参加并努力做好,但也有12.0%的受访学生表示会以自己有事情为由推掉班级任务,8.0%的受访学生表示会不情愿地参加班级任务,应付了事。

  课题组分析认为,这反映出中学生整体上尊重集体的利益,但也在一定程度上寻找二者之间的平衡,慎重考虑自己利益的得失。

  当然,具体到与他人交往时,中学生也会考虑到个人利益,例如有一本很好的学习材料是否会与好朋友分享,有27.5%的受访学生表示如果他也有好的书籍,可以互相交换学习,12.0%的受访学生表示看心情。

  (文内学生名字均为化名)

news.sohu.com false 中青在线-中国青年报 https://zqb.cyol.com/html/2015-04/24/nw.D110000zgqnb_20150424_1-04.htm report 4052 北京市现有中学生49.82万人,年龄集中在13至19周岁之间,15岁的姜安琪是其中一个。姜安琪是特殊的。她有一个梦想,是一个看似纠结、矛盾的梦想。一方面,这名初
(责任编辑:UN654)

我要发布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

客服热线:86-10-58511234

客服邮箱:kf@vip.soh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