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新要闻 > 世态万象
国内 | 国际 | 社会 | 军事 | 评论

中科院博士后质疑清华PM2.5报告

来源:法制晚报

  中科院博士后

  质疑清华PM2.5报告

  称"17层以上室内PM2.5等级最优"不成立清华教授回应:研究手段不同致分歧

  4月22日,清华大学发布了首个室内PM2.5污染公益调研报告,报告显示17层以上的室内PM2.5等级最优。

  不过中国科学院气象学博士后李汀公开质疑该报告,称实验设计存在问题,且PM2.5等级与楼层基本无关,并怀疑清华的调研报告可能与营销便携式PM2.5检测设备有关。对此,清华调研项目的负责人回应称,这是研究手段不同导致的分歧。

  回顾清华PM2.5调研报告引来学者微博质疑

  4月22日,清华大学发布了首个室内PM2.5(直径小于或等于2.5微米的颗粒物)污染公益调研报告。

  结果显示,由于现代人在室内所处时间普遍长于室外,人均室内PM2.5总量和吸入剂量为室外的四倍,办公室内的空气质量优于家中。

  报告还提出,17层以上的室内PM2.5等级最优,该调研项目的负责人、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张林教授解释,这是因为扬尘主要集中在中低层,且高层的大气对流较好。

  但次日晚,中国科学院气象学博士后李汀发表了长微博,质疑该调研报告。昨天李汀向记者表达了自己的疑问。

  质疑

  17层以上室内PM2.5等级真的最优?

  李汀认为该报告的设计本身存在问题,PM2.5的等级基本与楼层没有关系,17层以上室内PM2.5等级最优的说法并不成立。

  她引用了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研究人员2003年发表的论文《北京城区低层大气PM10和PM2.5垂直结构及其动力特征》,文中的数据表明,楼层每相差33层,其PM2.5的数值仅相差15至16微克/立方米,变化十分微小。

  她认为,居民一般都居住在30层以下,当空气质量变差时,这些楼层的PM2.5上升幅度几乎一致,每个楼层的差别更是微乎其微,17层并没有特殊“优势”。

  PM2.5数据收集受干扰因素太多?

  清华的调研报告中指出,此次调研共获得北京市407名志愿者累计11万小时的室内PM2.5数据,覆盖全市13个区县的7703个地理位置。而李汀认为,虽然样本量很大,但这种方式收集到的数据,受干扰的因素实在太多。

  李汀表示,影响室内PM2.5浓度的因素,除了户外空气质量外,还有住户居住方式。而清华调研数据是这两种作用叠加后的结果,可能互相抵消,也可能互相加强。

  调研报告是否与营销有关?

  据张林介绍,本次调研向志愿者发放了PiMi便携式PM2.5检测设备(名为“PiMi空气盒子”),用来采集PM2.5浓度数据。

  记者了解到,PiMi空气盒子是张林教授带领他的实验室团队研发的,目的是使大家随时都能知道任何地方的空气质量。目前可随身携带的第二代PiMi 空气盒子已投入生产。

  李汀告诉记者,她针对清华发表的调研报告发表的长微博很快被屏蔽。“我微博上有一半的粉丝都看不到我发的微博,我才怀疑这可能与清华准备营销PiMi 空气盒子有关。”

  清华教授手段不同致分歧研究完全属公益

  昨晚,清华调研项目的负责人张林教授表示,李汀提出的科学性讨论非常有意义,对实验结果的不同看法,其实是传统环境建筑科学与信息技术变革后带来研究手段不同导致的分歧。

  “我非常愿意与李汀在专业语境下做研究讨论,这种讨论有利于大众了解大数据分享的意义。”张林说,不过他并没有详细地对李汀的质疑作出回复。

  对于李汀提出的是否存在“广告”动机,张林表示,清华的研究是完全公益性的,不存在为任何行业背书的动机。

  质疑者不赞同这个回答但愿进一步讨论

  但对于张林的答复,昨晚李汀仍表示并不赞同,她认为这并不是研究手段不同导致的分歧,而是实验本身设计出现了问题。

  李汀认为,数据是客观的,但是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分析,却带有很大主观性。“一份夹杂太多干扰信息和不确定因素的数据分析结果,是不具备说服力的。”最后她表示,“我愿意与张林教授就此问题进行进一步的讨论。” 文/记者马晓晴

news.sohu.com true 法制晚报 https://news.sohu.com/20150425/n411883232.shtml report 1988 中科院博士后质疑清华PM2.5报告称"17层以上室内PM2.5等级最优"不成立清华教授回应:研究手段不同致分歧4月22日,清华大学发布了首个室内PM2.5污染公
(责任编辑:UN660)

我要发布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

客服热线:86-10-58511234

客服邮箱:kf@vip.soh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