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应低调隐匿的权钱交易,很多时候竟是一副“事先张扬”的模样。就此而言,耗费五千万之巨的“凤凰壁画”,也许就是最典型的例证了吧。作为始作俑者,在东窗事发之前,黄德意几乎从来不知遮掩—这种肆无忌惮、无所顾忌的高调贪腐,恰恰构成了围观此事的最大看点。一次又一次,赤裸裸地、毫无技巧地“以权谋私”,总是借由一个个刺眼、荒诞的意象,暴露于众人面前。
事实上,“凤凰壁画”一案,并无太多独特性可言。其隶属“工程腐败”范畴,充斥着“违规招标”、“吃回扣”等等老套情节,且一样内幕惊人。稍显特别之处在于,该项目自始至终都是“被猜疑的对象”。无论是官场同僚,抑或坊间舆论,一刻都不曾停止对它的质疑和嘲讽……然而诡异的是,直至外来的“巡视组”介入,这一明晃晃的贪腐案,方才最终被起底、被坐实。
在外力介入之前,这一人尽皆知的贪腐行径,就这样堂而皇之且安然无事。此一尴尬现实无疑表明,在某些地方的权力生态内,已经丢失了内部制约、自我净化的能力。于是,“恶行”成了公开的秘密。所有人都心知肚明,所有人都无动于衷。大家维系着一种默契的平衡,既然无人愿意出头,也就注定不会有人愿意收手!久而久之,贪腐者变得更为大胆,贪腐行为也就更少掩藏。
作为当地一把手的黄德意,尽管未能堵住悠悠之口,但他的确做到了,在很长时间内安然无恙。试问,此一局面何以形成?背后源于何种错综复杂的利益同盟?在最近的反腐浪潮内,凤山县众多官员纷纷落马。这最直观表明,当地贪污腐败之风一度渐成气候,由此诱发了整体环境的病变,从根本上压抑了体制内健康力量的正义努力。反思“凤凰壁画”一事,我们最应厘清两个问题。其一,如何强化公权系统的免疫力,终结“一人病变,一船人落水”的困局?其二,如何超越地方部门利益的壁垒,让“外力型监督”能够更为常态化与高效?
然玉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