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新要闻 > 世态万象
国内 | 国际 | 社会 | 军事 | 评论

北京“史上最严控烟令”将施行 违者最高罚200元

来源:法制晚报

  6月1日起,被誉为“史上最严控烟令”的《北京市控制吸烟条例》将正式实施。条例规定,公共场所、工作场所室内环境、室外排队等场合禁止吸烟,违者将被罚最高200元。

  为了配合“控烟令”,北京已全面叫停烟草促销活动;首都机场将辟出室外吸烟区,3座航站楼内吸烟室全关闭;600多座公交场站将划定露天吸烟指定区域;饭店、景区也将设置控烟巡查员,对发现的随处吸烟游客进行劝阻和监督。

  据北京市爱卫会统计,目前全市有419万吸烟者,平均每天吸烟14.6支。新政的实施,必将改变普通烟民的生活。有烟民称将借机戒烟,也有烟民为“罚钱丢面子”忧心。但对于全市超1000万的被动吸烟人群来说,能在公共场所远离烟味倒是件期待已久的好事儿。

  刚性规则已经出台,期待落地执行并获得良好的效果,还需更多柔性的实施细则。如何能让烟民和非烟民相互体谅?如何能让制度引导出一种健康的生活方式?《法制晚报》邀请专家学者为您洞见最强硬控烟令的社会“软着陆”。

  严法出台引领社会价值观让法律更具人性化

  目前全世界公认的最好的控烟措施有4条,分别是加税(逼迫烟草公司提价)、室内公共场所和工作场所全面禁烟(包括餐馆和酒吧)、法律强制烟草公司在烟盒上加印健康警告(最好是大幅警示图片)、禁止烟草公司做广告(促销和赞助也不行)。这4条措施的实现显然都需要政府和法律双管齐下才能实现,它们也成为WHO(世界卫生组织)的《烟草控制框架公约》中评判一个国家控烟效果的标准,但目前中国的实际履约总评分只有37.3分(满分100)。

  此次北京推出“史上最严控烟令”,算是为在区域内实现由政府主导的控烟行为做出了表率。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副教授王旭在接受法晚记者采访时表示,控烟令以地方法规的高规格形式出台,对北京地区的影响不容小觑。此外,这是对烟民与非烟民的利益重新分配。控烟令实施后,烟民的权利范围被适度缩小,非烟民的权利得到注重。

  针对此项规定,公众们最关切的莫过于执行力度与处罚难度。人们担心,一旦惩处行为虚化,将伤害到法律的威严。华东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党委书记、社会学研究所所长文军向本报记者表达了不同的意见:控烟令的实施,其核心价值并不在于处罚,而是向公众宣扬一种社会价值,对于社会的行为规范和文明观念有着绝对权威的引领作用。

  王旭补充道,与控烟令相似的法规其实不在少数,近年来陆续出台的“禁闯黄灯”、“常回家看看”等法律规定都与此类似。它们对于社会最大的作用都不是惩罚,而是通过一项制度的出台,以高制度的文明引发社会反思,调动社会舆论产生社会压力,最终产生“易俗”的结果。

  文军说,传统意义的法律法规,仅列举了公民的“不可为”行为。涉及公民日常规范的倡导性行为规范的加入,是法律建设日益人性化的体现,也符合法制化社会建设以人为本的理念。

  政策落地控烟并非禁烟应对异己者怀有包容心

  美国“无烟草青少年运动”中国项目法律顾问于秀艳曾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禁烟、戒烟和控烟这三个词有着完全不同的定义和内涵。戒烟是个人行为,烟草是合法制品,政府不能禁止个人使用。禁烟指的是公共场所禁烟,为的是不伤害其他人。政府应采用各种经济和行政手段,控制烟草的流行,尽可能降低危害。

  王旭对记者说,“法无禁止即自由”,控烟体现的是对烟民行为的约束,也是对他们权利的尊重。切莫拿控烟当禁烟,形成多数人的暴政。对异己者的包容,同样体现了一个社会的文明程度。

  北京“控烟令”自宣传开始,就注重“柔软”的落地方式。5月11日,全市9000名公共文明引导员在2300个公交地铁站台,带领“好乘客”和社会志愿者宣传控烟;12日,“无烟北京”微信公众号正式上线,公布了北京市通用“控烟手势”。意图通过多样的公众参与形式,让烟民和非烟民共同参与到这一制度变革的进程中。

  培育认可情绪强化社会柔性力量监管

  谈到“刚性制度柔软落地”的问题时,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南国商学院心理学讲师、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温岚对记者说,任何一部法规的推行,势必会影响到与之权益对立的人群。他们将先入为主的考虑自身即刻利益,忽略了社会整体的长期利益,并产生抵触情绪。所以,法规应站在利益双方的中间,扮演中立角色。

  她补充道,只有法规的中立能唤起利益双方的不排斥心理,并逐渐演变成愿意面对、允许存在、主动或被动接受。

  专家们对法规落地实施表达了相似的观点:除了传统意义的法规和执法者的惩戒措施,还应尽可能的纳入社会力量的监督与约束,将执法权社会化,融入柔性规则中。

  文军说,控烟令的实施,一方面对于烟民的自身行为是一种警醒,从法规的高度界定社会行为,将潜移默化地提高公民的自觉意识;另一方面,需要挖掘社会协同力量,比如实现公民举报机制、公共场所经营者和管理者的柔性管理。王旭对

  此进行了补充,社会力量应当借助“柔性法规”,类似经营合同、场所告示、契约条款等形式,将控烟变成一种更接地气、易受监控的行为规范。

  与此同时,法律宣传与社会教化也应通过舆论形成一种社会共识。专家们认为,社会教育机构或者公益组织对于全社会控烟、烟草危害健康的宣传,也是使制度能柔软落地的重要一环。

  社会倡导改变个体行为方式变革社会交往模式

  王旭说,法规正通过两方面改变社会成员的行为方式:强制性改变与诱导性改变。强制性改变以刚性的制裁处罚方式,为个人行为划定禁区,让人们因为对法律的敬畏,产生改变行为的欲望;诱导性改变通过法律推崇的行为,营造社会氛围,诱使人们做出改变。

  温岚表示,法规的一项功能就是引导公众需求,形成意识形态。当其倡导的行为准则获得普遍接受和传承,将成为一种大众习惯。人们由于从众心理,将主动或被动地调整自身行为,实现对旧有行为观念的抛弃。

  文军还提到,过去公众场合吸烟行为的产生,不排除社会交往行为的可能。吸烟、喝酒、吃饭,已成为当今一种特定的人际交往模式。因此,避免公众场合吸烟行为,还需要改变人们的社会交往模式。当一瓶酒变成了一壶茶,一根烟变成了一块口香糖,大众都寻找到了替代品,交际方式就会发生变化。拉近情感的方式有很多种,当公共场合吸烟这种行为被法规所摒弃,于公众所不容,就意味着,它真的到了被取代的时候了。

  英国《烟草控制》杂志曾刊登的一项研究显示,在公共场所禁烟,也会带动在家庭中的主动禁烟。研究报告说,欧洲多国研究人员在2003—2004年、2008—2009年对数千名吸烟者进行两次调查时,多个欧洲国家颁布了公共场所禁烟令,结果显示,吸烟者在家中也主动禁烟的比例明显上升。其中,爱尔兰

  上升了25%,法国上升了17%,德国上升了38%,荷兰上升了28%。

    专家们相信,当有一天,控烟成为了一种社会共识,离社会个体的自愿戒烟行为将又近了一步。

  文/记者熊颖琪制图/廖元

news.sohu.com true 法制晚报 https://news.sohu.com/20150529/n414068619.shtml report 3103 6月1日起,被誉为“史上最严控烟令”的《北京市控制吸烟条例》将正式实施。条例规定,公共场所、工作场所室内环境、室外排队等场合禁止吸烟,违者将被罚最高200元。为
(责任编辑:un649) 原标题:“史上最严控烟令”下周一起施行

我要发布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

客服热线:86-10-58511234

客服邮箱:kf@vip.soh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