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新要闻 > 世态万象
国内 | 国际 | 社会 | 军事 | 评论

民警“割爱”捐出日军防毒面具 已无偿捐上百文物

来源:新京报
民警“割爱”捐出日军防毒面具
民警“割爱”捐出日军防毒面具

  【开栏语】

  7月8日,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以下简称抗战馆)重新布展的“伟大胜利 历史贡献—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主题展览”正式面向公众开放。在其中展出的很多文物背后都记录着一个历史瞬间,新京报特从中选取部分,讲述这些文物的一个片段,以期铭记历史。

  文物档案

  日军防毒面具及其修补箱

  展出位置:“伟大胜利 历史贡献”展览第四部分“日军暴行”章节。

  捐赠者:王英江(北京公安民警)

  抗战馆相关工作人员介绍,日军曾在中国战场上大量使用生化武器,并为士兵配发防毒面具,本次就展出了部分日军使用过的防毒面具,和防毒面具的“修补箱”,箱体上写有“补修函”等字样。

  所谓“防毒具”,是日军释放化学武器时自我保护所用的防毒面具;“补修函”则是日军为修理损坏的防毒面具专门使用的箱子。

  此修补箱外装为铁质,铁盖上的“防毒具补修函”、“昭和十二年 化工”等字样清晰可见,这是日军在华开展化学战的铁证。

  对话

  为纠错反捐上百件文物

  51岁的王英江在北京市公安机关工作,10年前他偶然买了个日军钢盔,从此收集抗战文物的爱好一发不可收拾。

  王英江也说不清自己到底收藏了多少件抗战文物,只记得总是从信用卡里透支,发了工资再补上。

  2009年,他因为纠错与抗战馆结缘,还陆续无偿捐赠了上百件文物。说起无偿他也心疼,但他更希望这些文物能在抗战馆的平台上,让更多人了解那段历史。

  新京报:你何时开始收集抗战文物的?为什么?

  王英江:我从小就对这段历史感兴趣,特别是战斗方面,比如地道战地雷战,还有枪支弹药之类的,一直注意搜集这方面的内容。

  真正收集抗战方面的文物,大概是2006年左右,我在一个自由市场上买了个日军钢盔,觉得这些文物讲述的历史真是多了,出去旅游也爱逛当地旧货市场,还会在各种网上搜集,就陆陆续续搜集了好多,其实就是个兴趣。

  新京报:收藏回来的文物怎么保存?

  王英江:一大部分在单位,一部分在家里,这几年捐的比较多,估计大件的捐给抗战馆的都得上百件了,要是一颗子弹算一件就得上千件了(笑)。

  这几年为买这些文物花了不少钱,经常一发工资就交给信用卡了,有的文物较贵,要好几个月才能还清。

  但捐赠也都是无偿的,连我亲妹妹都不太理解。我就是觉得这些东西就应该放在博物馆纪念馆里,让大家都能看见,知道这些文物,才能了解那段历史。

  新京报:防毒面具和修补箱是何时捐给抗战馆的?

  王英江:那是2009年,有次我去抗战馆发现里面陈列了两个子弹盒,介绍写的是“日军侵华”,但我感觉有点问题,就跟他们打电话沟通了解情况,结果跟工作人员聊得挺好,就一下子捐出去了50多件,里面就包括防毒面具和这个修补箱,当时给我心疼的啊(笑)。

  新京报:防毒面具是怎么搜集来的?

  王英江:是从东北那边托朋友找到的,因为东北那边受侵略时间最长,从那边找抗战文物很多。

  看到修补箱后,我发现上面写着“昭和十二年”,因为昭和十二年是1937年,我觉得比较靠谱。再加上箱子里还贴着一个各种物品的目录,觉得挺有收藏价值的,记得当年花1500元买下来的。

  新京报:收集抗战文物10年了,怎么鉴定真伪?

  王英江:主要还是靠多看,多查资料,了解背景知识。我记得最早从农民手里买过两把军刀,后来觉得不太对头,因为日本人的军刀很精细,我买到的很粗糙像小作坊里做的。

  之后我就开始查资料,还去日本买过日军的身份牌,看得多了就知道真的假的了。顺便还长了很多历史知识。

  新京报记者 黄颖

news.sohu.com false 新京报 https://epaper.bjnews.com.cn/html/2015-07/16/content_588087.htm?div=-1 report 2269 【开栏语】7月8日,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以下简称抗战馆)重新布展的“伟大胜利历史贡献—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主题展览”正式面向公
(责任编辑:UN654)

我要发布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

客服热线:86-10-58511234

客服邮箱:kf@vip.soh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