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枪/文】从“谁是只峰”的疑问开始,人们对天津滨海新区特大爆炸事件最关心、追问最多的核心问题之一:瑞海国际的真正主人是谁,在《财经》等媒体的持续不断挖掘下,现在似乎有了较完整答案。
8月18日上午,财经率先报出瑞海公司实际控制人与高层管理者共10人,已被警方控制,并给出详细名单:
“瑞海国际实际控制人于学伟、董社轩、董事长李亮、副董事长曹海军、财务总监宋齐、总经理只峰、主管安保的副总尚庆森、副总刘振国、操作部长贝胜强和李某某(后证实为李洪全)”。
随后,19日出版的天津日报证实了这一消息。
19日下午,新华网发布《起底瑞海公司》,详细披露了新华社记者对正在天津警方控制中的李亮、于学伟、董社轩、只峰、曹海军的采访。
核心:谁是瑞海的实际控制人?
最早进入媒体视线,并引起人们对其背景产生种种怀疑的是只峰。但他并不是瑞海的真正控制人,只是站在前台的打工者。而工商资料中显示的两位大股东,
持股55%的李亮与持股45%的舒铮,也不是真正的控制人。真正的控制人是于学伟、董社轩。李亮与舒铮分别为于学伟和董社轩代持股份。李亮是于学东妻子的表弟,舒铮则是董社轩的同学。
此前,李亮与舒铮均已通过家属向媒体表示,自己是普通人,出身普通家庭,只是代人持股,没有参加过瑞海的一次会,没有签过瑞海的一个文件,没有拿过瑞海的一分钱。
于学伟与董社轩,则均已承认自已是瑞海真正的第一和第二大股东。于学伟1994年进入国企中化集团天津分公司工作,2012年9月离职,离职前任中化集团天津分公司副总经理。
董社轩则是天津港公安局原局长董培军之子,2006年军校毕业后,一直在做各种生意。董培军2013年初发现患上肝癌,2014年8月已去世。据媒体报道,董培军生前与已落马的天津公安局长武长顺交好。在其去世前,已遭相关部门调查。因其去世,调查中止。
按于学伟的说法,瑞海公司的创立颇有一番“中国合伙人”创业色彩
我在酒桌上认识的董社轩。他爸是公安局长,他在港口混得开。
”2012年末,从中化离职的于学伟找到董社轩,两人决定利用双方的资源共同创业。2012年11月28日,瑞海公司注册成立。
这双方各有什么资源呢?
按董社轩所述:“我的关系主要在公安、消防方面,于学伟的关系主要在安监、港口管理局、海关、海事、环保方面。公司成立时,我去找的天津港公安消防支队负责人,说想做危化品仓储。当时我把天津市化工设计院给设计的改造方案这些材料都拿了过去,很快消防鉴定就办下来了。”
除此之外,另一方面的资源则是专业经营团队。公司成立后,于学伟从中化集团天津分公司挖来大量人员,瑞海公司的主要管理层:总经理只峰、主管操作部的副总经理曹海军、主管业务部的副总经理刘振国均曾就职于中化集团天津分公司。
按当地同行说法,于学伟是这些人的“带头大哥”。
在公司管理与经营上,于学伟是主事者。董社轩自称虽是出资一方,并利用自己的资源为公司打通各种关节,
但并不参与公司管理,甚至在爆炸发生前曾想要退出公司。
这点,也得到了副董事长曹海军的侧面证实:
“公司真正的老板叫于学伟,董社轩偶尔来开开会,平时很少见他。”
被媒体与公众高度关注的瑞海公司实际控制人问题,目前看,基本情况即是如此。
迷团:环评、安评两大关键手续是如何办下来的?
虽然于学伟、董社轩都确认双方是瑞海的实际控制人,但
在环评、安评两大关键手续办理上,两人的说法却充满了迷团。
此前,有媒体曾报道,瑞海公司的环评报告显示,在做环评期间,共向周边企业及居民发放130份调查表,回收128份,没有反对意见。但记者采访发现,附近居民无人曾看到过该调查问卷,且完全不知道这里是一个危化品仓库。这个环评是如何做的?
于学伟对新华社表示,环评的事他并未参与。
更神奇的是安评。于学伟、董社轩两人均表示,自己也不知道安评是怎么操作下来的。这两个以“双方资源”达成合作的“合伙人”,均未管此事未操因此事:
当时做安评时,第一家安评公司说距离居民楼太近,不符合规定,安评做不下来。后来于学伟说别管了,他来弄,后来又换了家安评公司,结果就弄下来了。
”董社轩对新华社记者这样说。但于学伟却对新华社记者表示,安评的事并不是他具体操办,具体不清楚。
几日前,有媒体在采访瑞海所在物流园区时了解到,园区内二十余家物流公司,无一家能办的下来危化品业务经营手续。
因为没有非常硬的关系,手续是办不下来的。但在环评、安评这两个经营危化品业务的必须手续上,瑞海却办的如此莫名其妙,让人不能不心生疑云。
荒诞:层层严格审批挡不住瑞海创立,强大的中化集团难敌瑞海竞争
除了环评与安评外,危化品经营资质的取得难度更大。据媒体报道,
除瑞海外,天津主要有两家从事危险品物流和仓储的企业,都是国资,同隶属于中化集团,分别为中化天津滨海物流有限公司及天津港中化危险品物流有限公司。其中,后者为天津港与中化合资,中化占股60%。
多年来,作为国企业的中化集团,一直独享天津港危险品存储资质。作为“地头蛇”的天津港,也只是在与中化合资且由中化占大股的情况下,才得以从中分一杯羹。另一家国企中储公司,一度想申请危险品经营资质挤进这一行业,但却未获批。而
以民企身份出现的瑞海,甫一成立,便很快获得了危险品经营资质,堪称奇迹。
同样神奇的,是瑞海业务发展之迅猛。据21世纪经济报道,2015年,天津市危险化学品仓储量的半数,已为瑞海所占据。
于学伟出自中化,其构建的瑞海经营团队出自中化。瑞海出现之前,天津港的危化品经营业务由中化所垄断。瑞海一出,不仅迅速取得了危化品经营资质,而且危化品业务飞速发展,仅仅两年多就与中化相抗衡。这不仅是奇迹,更显荒诞,可称荒诞的奇迹。
结语:一个传统治理难题在瑞海现象背后再现
如果瑞海公司的实际背景即是目前由新华社一文所定论,那么,该公司其实并无太大太深厚背景。
以于学伟、董社轩的出身与社会经历,其可依靠可动用的所谓资源,应多在较低级官员与“吏”这一层面。这就牵出中国行政治理的一个传统老大难问题:吏治之难。
官吏,官与吏是两个场。官场固然有自己的潜规则,“吏场”的潜规则更甚,更是一个虽看似低级但实际“事权”巨大的“地下世界”。比如环评、安评的通过,比如危化品经营资质的获取。这种在外人看来神秘而壁垒森严的审批体系与制度,往往可由“场”内小官小吏们,利用种种手段,借助种种管理与制度上的空子和漏洞,轻松突破。这与中国有着最严格的户口管理制度,但却常常被具体户籍管理者们从中做各种不可思议的手脚一样。
比如张艺谋,这位有着国际影响力并为官方所首肯、借重的文艺名人,都无法得一北京户口,而陕西一小县的“房姐”,却可轻松拿到北京户口,并继续持有原所在地户口。
看似不可思议,实则在“吏”这个办事场中,极为正常。
有人因为出国旅游要证明“我妈是我妈”而不断碰壁,有人因为继承死去的母亲的房产需证明“我妈没有私生子”而四处奔波,有人却穿越各种保一方民众生命财产安全的森严“防火墙”如入无人之境。
这就是我们这个社会治理所面临的荒诞而惨酷的现实。为政者在进行相关治理时,不能不察其中的奥妙,不能不思其内的杂陈。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