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9日,适逢滴滴打车上线三周年,“滴滴打车”正式更名为“滴滴出行”,并启用全新品牌标识。同时,滴滴为自己确定了更为清晰的战略目标和定位:成为全球最大的一站式移动出行平台。
对于更名和换标原因,滴滴公司的解释是,经过三年发展,滴滴已经从单一的出租车软件,成为涵盖出租车、专车、快车、顺风车、代驾及巴士在内的一站式出行平台,而原有品牌标识具象化的出租车形象已不能很好体现其业务发展。
对此,不少业内人士猜测滴滴此举在“去出租车化”,但滴滴公司总裁柳青表示,滴滴不会放弃既有的打车业务,仍然会坚持做出行领域。
柳青说,中国在过去十年里面,衣、食、住都有比较大的改变,但出行迄今为止仍然是痛点。
柳青拿出一张调查数据图,图上显示,中国目前每天3亿人用两轮车、三轮车出行,2亿多人用公交地铁出行,2亿多的人使用出租车和私家车,但人们对舒适出行仍然有巨大的需求尚未得到满足,但这些需求仅仅通过增加车辆并不可行。
“现在评价一个大都市的竞争力,有一个指标是看从机场到开会的地方再回机场,这段时间有多长。”柳青说,很多人认为滴滴打车面临很大的政策挑战,其实解决出行问题也让滴滴和相关部门有了共同语言。
至于移动互联网能如何解决出行难,柳青认为,可以解决的是资源配置和运力的潮汐匹配—以往高峰期匹配出来的运力在平峰期会有冗余,但借助互联网,可以把巴士、出租车、私家车等等在高峰期调配出来,用共享模式解决出行的潮汐问题。而道路能承载的车辆有限,那么就通过互联网,让乘客不仅拼小车,也拼大巴、中巴车,一辆车承载很多人,避免整个城市交通瘫痪。
另一个优势是借助大数据。柳青表示,对于出行而言,司机和乘客都是不停地在动,动态匹配需要尽快解决。
“滴滴打车在高峰期,一分钟要匹配200万次的需求。滴滴目前每天连续上传的定位数据是50亿次,这是在任何国家都不会见到的。”柳青说,今天中国用户的出行需求多样化,希望能提供一个全系列的解决方案,通过大数据匹配,用共享经济模式解决中国人出行难。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