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接待热情,讲得通俗说到我心坎上了,而且不收费,我以后不再上访了。”近日,在北京市公安局信访接待中心,一上访人员听了北京公益法律服务与研究中心接访律师的解答后,当场表示罢访。
北京公益法律服务与研究中心是北京市政法委发挥第三方力量参与涉法涉诉信访工作,并将以往工作经验予以固化的探索。
该中心主任王越宏介绍,在成立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内,共接待150人次,信访群众满意度很高。此外还基于第三方独立地位,评判司法机关移送的案件,做出独立评查意见,提供给司法机关参考,因此能得到当事人的信任。
公益平台成立不到一月接待150人次信访
北京公益法律服务与研究中心注册成立于2015年9月22日。曾有过20多年诉讼代理经验的王越宏说,该中心由北京市法学会主管,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提供资金,在民政局登记注册的民非企业单位。
该中心还是一家独立于司法机关,与信访当事人没有利害关系的社会组织。团队成员包括法学家、律师、心理咨询师、人民调解员以及各界知名人士。
王越宏说,法学家中有学界领军人物赵秉志、陈兴良等人;律师是北京37个律师专业委员会的主任以及一些热爱公益、工作满五年以上的律师;调解员均是金牌调解员;知名人士有北京市政协委员刘铮、主持人徐涛等。
该中心日常工作之一是安排律师和心理咨询师等,在北京公检法信访接待窗口倾听信访人员的诉求,解答法律咨询,心理疏导,查阅案卷材料等。
王越宏说,在成立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内,该中心共接待150人次。“信访群众满意度很高,有的信访人员当场表示不再信访,有的当事人评价接待律师服务好,业务素质高,想聘请他为代理律师。”
案件评查,发现三件有问题案件并提出论证意见
事实上,接待律师不能代理信访人员的案件。王越宏说,若律师认为案件有问题,会建议当事人向司法机关提出评查申请,然后该申请会转至该中心,这即涉及该中心第二类服务:从专家库随机抽选三人,对案件重新阅卷,会见当事人,然后形成评查意见递交给司法机关。
如果评查意见指出案件有问题或瑕疵,法院若接纳意见,会启动重审。”王越宏说,如果法院坚持认为案件没问题,他们就安排律师、调解员或心理咨询师与当事人面谈,进行疏导。如果6个月内当事人还是不接受调解,该中心会建议司法机关终结案件。
王越宏说,信访当事人接受的咨询、案件评查、专家论证等皆为公益性服务,所有参与案件的律师和专家,不能是案件的原代理人,也不能与当事人有利害关系。“我们基于第三方独立地位,看待和评判一件信访案件,进而做出独立意见,提供给司法机关参考,因此当事人对我们比较信任。”
目前该中心已发现三件“问题”案件。王越宏说,其中一件的一审和二审在法律适用等方面均存在问题,他们向北京高院递交评查意见后,北京高院拟提起再审程序;还有两件存在瑕疵,他们要求法院补正,增强判决书的说理性。
第三方力量参与信访工作,化解“骨头案”
北京公益法律服务与研究中心是北京市政法委组织以律师为主的第三方力量,参与涉法涉诉信访工作的探索。
2010年至2012年,为落实中办、国办《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涉法涉诉信访工作的意见》,北京市政法委即组织律师参与涉法涉诉信访“骨头案”(即难解决的案件)、“进京访”,取得了一定成效。
2012年9月以来,北京市政法委协调北京高院、北京司法局等单位,组织律师、心理咨询师参与全市三级法院小红门信访接待站接访工作,已接待信访人1011人。北京市检察院选择海淀区作试点,邀请律师参与典型涉检信访案件的接待工作。同时探索在公开审查、公开听证、公开答复的案件中邀请律师参加。
此外,北京市公安局以房山分局为试点,与律所签订协议,邀请律师参与信访接待,一年多来律师已义务接待信访人55人次,提供法律咨询355人次,针对涉法案件化解工作提出建议60余次,引导信访群众进入司法程序45批90余人次。
北京政法委相关负责人说,随着律师以外的第三方不断参与进来,因此考虑有必要建立一个统筹管理第三方力量的工作平台,考虑在市民政局社团办专门申请组建社团组织。
北京公益法律服务与研究中心应运而生。王越宏说,随着公益中心的成立和完善,北京市级公检法司的涉访涉诉案件,会逐渐转至该平台处理。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