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国内要闻 > 经济
国内 | 国际 | 社会 | 军事 | 评论

辽宁山西等八省区遭遇经济严冬 工业持续低迷

来源:财经网
原标题:辽宁山西等八省区遭遇经济严冬 工业持续低迷

  经济下行系列调查之二十:八省区遭遇经济严冬 转型征途任重道远

  中国经济时报调研组

  “经济下行的严重性是想到了,但是没有想到‘风暴’来得如此迅猛,辽宁竟成了全国倒数第一位。”辽宁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研究员朱军告诉中国经济时报调研组,目前辽宁面临的压力和危机感前所未有。

  在全国31个省份公布的2015年前三季度经济运行数据中,辽宁以2.7%的GDP增速,排名垫底。自2003年东北振兴开始,辽宁维持了近十年两位数的GDP增速,在这两年显现疲态,尤其从去年开始,其经济增长呈自由落体式运行轨迹。

  不仅是辽宁,整个东北三省经济表现都难以让人乐观,黑龙江、吉林以5.5%、6.3%分列全国倒数第三位和倒数第四位。紧随其后的河北(6.5%)和内蒙古(6.9%)分列倒数第五位和倒数第六位。

  排在倒数第二位的煤炭大省山西,前三季度2.8%的GDP增速远低于去年同期的6.1%,经济发展处在最困难的时期。

  相较于辽宁、山西、黑龙江、吉林、河北、内蒙古6省“寒气逼人”的经济形势,地处西部的宁夏和甘肃,前三季度的经济表现则“温暖”许多,分别为7.6%、8%。然而在这份数据背后,却隐藏着寒意。

  尽管不能简单以GDP增速论英雄,但GDP是比较合理的衡量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标,至少可以直观地反映其经济运行现状。然而,单以经济增速的快慢来评论一个地区的经济形势,也难免偏颇。

  为此,中国经济时报调研组分8条线路,从今年9月下旬开始,分赴上述8省区20多个城市,历时两个月进行实地走访,以深入探寻这些以重化工业、资源密集型产业为主导的省区经济发展面临的实际困难、原因、应对措施及效果。

  就经济下行的现状而言,通过调研,我们发现,8个省区中,今年前三季度GDP增速大多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这其中,工业经济普遍低迷,从具体行业看,煤炭、钢铁、有色、水泥、电力、冶金、食品七大行业增速回落明显,相关产业企业利润增幅收窄,甚至出现亏损。就业问题显现,人才流失现象凸显。

  目前,8省区既面临着中国经济下行压力增大;经济增速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三期叠加”延续;“两难”问题增多等多重挑战,同时也承受着它们共有的阵痛——以重化工业、资源密集型产业为主导向多元发展的艰难转身,并积极探索新的经济增长点,其中亦不乏诸多发展亮点。

  GDP增速大多低于全国水平经济发展 处于艰难期

  在中国经济时报调研组调研的8个省份中,除宁夏、甘肃之外,其余六省前三季度GDP增速均低于全国6.9%的水平。长期以来过度依赖资源能源、重化工业占比较大的省份,比如,煤炭大省山西、内蒙古、辽宁,钢铁大省河北,还有石油占半壁江山的黑龙江,在“三期叠加”的影响下,经济下行压力较大。其中,辽宁、山西经济发展处在最困难时期。

  “前几年生意不错,但从去年开始就不行了。”在大连市某海鲜市场走访时,一对经营螃蟹生意的夫妇向中国经济时报调研组反映,现在生意一年比一年难做。

  他们说,前些年,大连外企比较多,附近住了很多在外企上班的年轻人,他们收入高、舍得消费、喜欢吃海鲜,生意很好做。但是,从去年开始,周边的外企纷纷倒闭或外迁,原来在这些企业上班的人也随之离去,来买海鲜的人也就越来越少了。

  从高速增长到急剧下滑,辽宁经济这两年更是遭遇酷寒。今年以来,继一季度增速下滑至全国倒数第二位后,上半年和三季度更是跌落至全国倒数第一位。

  其实,整个东北三省的经济在2011年就已经显露出疲态,2012年,GDP增速开始一路向下。2013年,经济增速已经低于全国各省区市GDP的平均增速。2014年,GDP增速更是滑出合理区间,位列全国后五位。今年前三季度经济增速同比仍未见好转,排名依然整体靠后。

  与辽宁类似,今年前三季度,山西经济虽然环比增速有所加快,但同比增速回落幅度较大。今年前三季度2.8%的GDP增速远低于去年同期的5.6%。

  “山西经济已经见底了,现在停产的一大片,传统非周期性行业经营困难。”山西省中小企业局发展规划处处长郑彬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调研组采访时对山西当前的经济形势忧心忡忡。

  同样忧心的还有石家庄市政协副主席、河北经贸大学副校长武义青,当得知中国经济时报调研组正在石家庄采访,并约请他发表对当前河北经济形势的看法时,武义青表示,要好好聊聊。他说,2013年至今,河北经济下行压力一直比较大。

  作为全国钢铁、玻璃生产大省和重要的水泥、煤炭生产基地,河北既面临着经济发展的艰巨任务,又面临着调整结构、压减过剩产能、治理大气污染的巨大压力。

  河北省统计局数据显示,今年前三季度,河北经济增长与全国保持了较为一致的回落趋势,增速较上半年降低0.1个百分点,为6.5%,虽高于去年同期水平,却仍未跑赢6.9%的全国水平。

  当前,经济下行压力增大的寒意正侵袭着各个省区经济的整体运行与微观主体,值得注意的是,与其他7省份相比,内蒙古是调研的8个省区中唯一环比增速放缓的省份。

  在经济下行大背景下,内蒙古自治区经济发展同样受到大的影响,这也让原本陷入困境的内蒙古在冬日中更加困难。通过一组数据来感受一下内蒙古各行业的状况:今年前三季度内蒙古自治区高耗能企业利润下降71.7%;装备制造业企业利润下降27.3%;冶金建材企业利润下降41.7%;房地产开发投资下降17.3%;煤炭行业实现利润250.28亿元,比上年同期下降20.4%;亏损企业亏损额56.64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6%。

  然而,正当其他6省区遭遇经济下行的阵痛时,宁夏、甘肃却迎风而立,今年前三季度的GDP增速跑赢了全国水平,但对于重工业太“重”,轻工业太“轻”的宁夏来说,当下仍处于经济转型升级的“阵痛期”。

  再将视线转到西部省份甘肃,今年前三季度GDP8%的增长,与其他7省区,特别是一些地方经济“断崖式”下滑相比,数据表现格外抢眼。

  然而,在走访中,中国经济时报调研组得到的反馈是,无论从政府还是企业,大家早已感觉到了经济下行所带来的阵阵寒意。甘肃省委党校教授张建军指着与省委党校相隔不远的一栋大楼告诉中国经济时报调研组,“今年经济特别不景气,中铝公司连城分公司表现比较典型,已经宣布全面实施弹性生产。”

  张建军说,该楼就是连城铝业分公司出资修建的,但自从建成后就一直没能搬上去,据说是因为建成后企业资金链紧张,后续没有资金投入装修。

  多位受访者表示,当前甘肃经济回稳动力和下行压力仍在相持,新的增长动力培育和传统增长动力减弱继续并存,经济形势不容乐观。

  中国经济时报调研组走访发现,除了受外部经济下行压力增大这一大环境影响之外,8省区中,近两年经济增速放缓的主要问题是工业经济表现不佳,它们中一些地区已经或正在经历着一场推进经济发展和结构转型升级的阵痛。

  工业经济持续低迷 产业结构遭遇“天花板”

  在中国经济时报调研的8个省区中,从今年上半年及前三季度工业经济表现看,低位运行,持续低迷的现象较为普遍,其中,宁夏、山西及东北三省工业经济发展陷入瓶颈,一些城市甚至出现了负增长。从行业看,煤炭、钢铁、有色、水泥、电力、冶金、食品六大行业增速回落明显,相关企业利润增幅收窄,甚至出现亏损,倚重资源型、重化工的产业结构遭遇“天花板”。

  在宁夏,“工业生产者的价格指数已经连续48个月下降,工业生产总值又占到宁夏全区生产总值的38%左右,所以工业生产总值的下滑,对宁夏整体的经济态势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宁夏回族自治区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综合处处长杨瑞军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调研组采访时如是说。

  不仅如此,宁夏信贷增速下滑幅度之大也令人吃惊。宁夏回族自治区金融服务办公室副主任刘正虎向调研组介绍说,今年以来宁夏地区信贷增速下滑速度非常大,信贷增速曾连续10年都在18%—22%左右,而今年9月末同比增长只有12.1%。

  在山西,工业经济增速降幅持续扩大,能源原材料工业总体呈现疲软态势,企业效益大幅下滑,财政收入同比下降,主导产业需求不足的矛盾日益凸显。山西省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该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下降3.9%,降幅较一季度扩大1个百分点,低于全国平均水平10.2个百分点。工业增速连续10个月处于负增长区间,企业亏损面达48.7%。其中,煤炭、冶金、电力、焦炭、化学、建材、食品、纺织等8个行业负增长,下拉全省工业4.6个百分点,成为工业负增长的主因。

  煤炭及其相关产业运行困难,直接影响山西全省财政收入增长及就业和社会稳定。2015年上半年,该省一般公共预算收入925亿元,同比下降7.8%。其中税收收入下降15%,自2014年8月以来已经连续11个月累计负增长。市县财政增收压力也进一步加大,11个市中8个市出现下降,86个县出现负增长。

  东北三省工业增速仍偏低,尤其是黑龙江和辽宁今年上半年规模以上工业增速分别只有-0.1%、-5.5%,仍是负数。在投资方面,除了吉林上半年投资增速为12.1%,与全国差距不是很大外,黑龙江、辽宁的投资增速分别只有1.6%、-13.3%,在全国排名靠后。

  吉林省统计局提供给中国经济时报调研组的数据显示,今年前三季度,吉林省的十个主要行业,除汽车产业下降14.9%以外,其余9大行业全部实现正增长。但即便如此,也未能改变吉林省经济不景气的现状。

  “黑龙江的能源产业比重过大,占GDP总量的60%,一个油城加四个煤城如果遇到困难,黑龙江经济就不可避免地下滑了。”黑龙江省科技经济顾问委员会主任陈永昌的话一语中的。

  黑龙江省工信委提供给中国经济时报调研组的数据显示,占黑龙江工业经济半壁江山的大庆市工业经济今年首次出现负增长,前三季度为-4.3%,对黑龙江全省影响较大;四大煤城之首的鸡西,工业经济增长前三季度为-4.2%。

  大庆市工信委副主任崔天久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调研组采访时说,今年1—9月份,大庆市规上工业实现增加值1003.5亿元,同比下降4.3%。油田公司的累计原油产量在今年1—9月份是2896.1万吨,同比下降3.6%,天然气产量是26.02亿立方米,增长了1.9%。

  但调研发现,在大庆工业占比中,石油产业还是占大头,规上石油产业还是占大庆市规上的将近70%,石油公司1—9月份实现增加值701.4亿元,而去年是1788亿元,这无论对大庆,还是对黑龙江省,影响都巨大的。

  “大庆的经济增长之前从没有出现过负数,今年却是负增长,油田公司也首次出现工资延后的现象。”崔天久如是说。

  然而有所不同的是,虽然河北省工业生产低位平稳运行,但结构调整转型升级依然呈现亮点。

  河北省统计局提供给中国经济时报调研组的数据显示,今年前三季度,河北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8183.1亿元,同比增长4.1%。分经济类型看,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增加值同比下降1.6%;股份制企业增长4.6%,外商及港澳台企业增长3%。七大主要行业增加值增速与上半年相比呈“三加快一持平三减缓”态势。其中,石化、医药、食品上半年增速加快,钢铁、建材、装备制造增速放缓,纺织服装业增长基本持平。

  “传统产业发展遇到了瓶颈,新的产业还没有跟上来,河北目前就处在这样一个结构调整‘阵痛期’,也是转型升级的艰难期。”武义青说。

  传统制造业产能普遍过剩 企业限产停产成常态

  中国经济时报调研组在8省区走访了解到,以钢铁、电解铝、水泥、平板玻璃为代表的传统产业产能严重过剩,而与之相关的企业出现大面积限产停产现象。

  曾经,煤炭是山西经济发展的顶梁柱和晴雨表,如今,一吨煤的利润不及一瓶矿泉水的价格。作为我国重要的煤炭基地,山西成为煤市疲软的“重灾区”而身陷困境。

  2014年,山西省原煤产量达到97670万吨,同比增长1.47%,再次超过内蒙古,重返第一产煤大省地位。在此之前,山西的煤炭产量增速已经连续三年下降。2013年和2012年,该省产量增幅分别为4.91%和16.55%。2015年国内煤炭市场仍将弱势运行,供应过剩局面难以出现根本转变。山西的煤炭产量将继续处于增长趋势,全年产量有望接近10亿吨,增幅比去年稍高。

  山西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产业经济处处长陈国伟告诉中国经济时报调研组,“山西是典型的资源型省份,煤焦冶电四大产业占工业增加值的85%以上,除了一些新兴产业或传统产业中的某些产品,比如煤层气和水泥外,支柱产业可以说几乎全部产能过剩,开工率也不足。”

  聚焦到城市,有“宁夏工业摇篮”之称的石嘴山市是典型的资源型城市,主要经济增长依靠煤炭,近两年由于煤炭价格的大幅下跌,及产能过剩的影响,目前在该市的企业中,有三分之一处于停产状态,三分之一处于半停产状态,另外三分之一勉强维持正常生产。宁夏回族自治区统计局数据显示,目前,全市停减产企业136户,占全部规模以上企业的57%。

  中国经济时报调研组走访发现,在宁夏全区,企业经营困难状况已由小微企业蔓延至大中型企业,由普遍竞争性行业蔓延至相对垄断行业。

  同样的问题,显然更有体会的还非企业莫属。乾丰能源集团拥有煤电化产业和煤矿,自成产业链,总资产达30多亿元,这家企业所在城市七台河,有大大小小15家焦炭厂,生产焦炭、焦油和从事煤炭深加工。

  “今年上半年,这15家焦炭厂中只有5家还在生产,今年8月15日,乾丰也停产了。”乾丰能源集团总经理张琳向中国经济时报调研组表示,乾丰曾经年上税超亿元,是黑龙江省的纳税大户,被给予轿车奖励,“煤炭行业陷入困境之后,这家企业的经营也陷入困境,有大量银行贷款要还,也有大量欠债要不回来。”

  不仅仅是煤炭,河北的钢铁产业链同样进入近年来最冷的时期。

  河北是我国钢铁第一大省,其钢铁产量一直高居全国首位,曾经占全国钢铁总产量的四分之一,虽然今年有所下降,但仍是目前钢铁产能过剩最为严重的地区。

  今年上半年,国内经济增速放缓,市场需求不旺,钢材市场价格持续下滑,钢企效益由升转降,生产经营形势非常严峻。

  就煤炭、钢铁、水泥、平板玻璃、建材、有色冶金、电解铝等传统行业产能出现严重过剩的情况,以及相关企业生产经营的艰辛,在辽宁、黑龙江、内蒙古走访时,中国经济时报调研组也真实体会了类似的感受。

  在甘肃,由于市场环境变化和政策调整的双重影响,企业停产限产问题更为突出,9月末,该省内铁合金、电石、碳化硅等高耗能企业开炉比例为28%,比正常年份低约20个百分点;酒钢集团山西翼城钢厂、榆钢相继停产;华鹭铝业8月份已停产8万吨,计划年底前关停剩余15万吨生产线,兰铝已经关停2万吨200KA生产线,连铝计划11月初关停40万吨生产线,有色冶金等高载能企业减产停产,造成上游电力、煤炭企业需求大幅下降、同步减产。

  民营企业生产经营举步维艰

  在8省区走访中,中国经济时报调研组发现,受国内经济下行影响,不仅一些国有大中型企业日子不好过,民营企业生产经营也举步维艰,市场准入、财税负担、融资途径、平等权益等老大难问题越发凸显。

  以内蒙古为例,当地企业,尤其是民营企业与地方政府的互通存在严重滞后、政策的不平等对待、政策执行过程中的不同步等问题。这些都使民营企业们无法充分享受到当地政府的政策支持。

  “同样一个政策,对于国企肯定是会先行一步,包括资金支持等都能给予相应扶持与配套。可民营企业,做着国家示范项目,比如节能减排,但即使做得再优秀,但却什么政策都享受不了。然而,改革的成本、负担等负面后果却都抛给了民企。”内蒙古自治区工商联副主席张秀芬坦言。

  中小微企业是山西近几年国民经济中最为活跃的力量,完成增加值和上缴税金在全省接近半壁江山。山西省中小企业局副局长武晨阳向中国经济时报调研组介绍,受山西经济下行影响,截至今年10月底,全省中小企业营业收入增速下降1.99%,规模以上工业中小企业亏损面扩大,排在全国第30位。

  中国经济时报调研组了解到,中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在内蒙古自治区仍然突出。内蒙古自治区80%以上的中小微企业得不到银行贷款,中小微企业贷款成本一般是大企业的3—5倍,与中小微企业对我区经济增长的贡献度不相匹配。特别是在经济下行压力下,资源型行业、产能过剩内蒙古自治区小微企业不良贷款率上升,银行放款难和小微企业贷款难并存。

  包头市威丰电磁材料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刘鹏程认为,企业创新的所有资金都要靠企业去筹措,难度确实很大,政府是否应该给予一定的帮扶,让企业不要在创新资金上花费太多精力和时间,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技术当中去。

  “像现在包钢集团欠公司款,以前结账时间短,结账快,现在变成一个月结一次款,每次仅还欠款额的10%左右,欠款在一千万元以上才还20%,这样以来,严重制约着企业的资金周转。”刘鹏程说。

  就业形势不容乐观 人才流失现象凸显

  此轮经济下行给企业经营带来的种种困扰或许只是暂时的,但由此带来的严峻的就业形势及人口流失、人才流失问题对一个地区经济的长远发展是非常不利的,而这一现象,在中国经济时报此次调研中,东北三省表现得尤为明显。

  “现在我们需要大量的运维队伍、技术人员。”黑龙江中惠地热股份有限公司副董事长张佰华向中国经济时报调研组介绍,中惠地热是电采暖行业,属于新兴产业。作为黑龙江的本土企业,就应该在当地发展壮大。但后来随着企业规模、产能的扩大,张佰华逐渐发现,招不到适合的人才了。“对于技术型的人才,现在也有南方企业专门到我们企业挖人。每一个技术型人才的培养,都是需要付出企业大量的资本和时间,要付出很多风险代价才能形成的这样一个群体,但是这个群体现在已经快速地南移了,至少在东北三省很少了。”张佰华对此也很无奈。

  “我也不愿意离开自己生长二十几年的地方,但是大学毕业后能应聘的岗位和机会都有限。公共资源和生活服务不如北上广深等地,如果没有能力进入国企央企,那不如出来打拼。”一位来自黑龙江的“北漂”对调研组表示。

  中国经济时报调研组在黑龙江采访时发现,不仅是人才外流,这里人口外流现象也特别严重。

  “10年前鸡西市约194万人口,而现在对外公布的户籍人口约186万。最直观的感受是身边上大学走出去的孩子很少有回来的。”鸡西市发改委一位副主任接受调研组采访时表示,事实上,有很多人户籍在黑龙江,但人在外省生活工作。所以,目前黑龙江的常住人口和户籍人口差距很大。

  此前有媒体报道称,根据2010年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辽宁、吉林和黑龙江三省共流出人口400余万,刨去流入的人口,东北地区人口净流出180万。相比之下,2000年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时,东北地区人口净流入36万。对于这组数字虽然存在争议,但“招聘难”、“技术人才缺失”是黑龙江企业在接受调研组采访时普遍提到的,多位官员和专家均不否认东北人口净流出情况加剧的现象。

  与人口大量流失相对应的是,目前黑龙江低生育率与人口老龄化在加剧。超低的出生率和年轻人越来越多地离去,使黑龙江的人口结构出现了更快的老龄化现象。

  山西、河北、内蒙古、宁夏和甘肃都或多或少地出现人才外流的现象,只是程度不同罢了。

  中国经济时报调研组走访了解到,那些人不愿意留在本地工作的原因,还与当地的思想观念落后,市场意识薄弱有关。比如,山西各个层面的“煤思维”、“煤依赖”早已广受诟病,当地政界、学术界乃至煤炭业界对此也有着清醒的认识。

  山西省社科院副院长潘云向中国经济时报调研组表示,资源型地区最大的缺陷是市场经济意识太差。

  “山西也有很多小的民营经济。比如说祁县的玻璃器皿,太谷的玛钢,定襄的法兰都很有名的,改革开放初期就很有名,但是现在看发展不大。为什么?因为没有市场意识,还是原来生产什么就卖什么,没有市场营销的这种概念,营销方式还是停留在传统的找老乡,碰运气,不是企业专门把营销作为策略来做,所以就做不大,做不强。

  思想观念保守,市场意识薄弱并不是山西“独有”,河北、宁夏、甘肃、内蒙古等省份都存在,东北三省更不用说。

  宁夏发改委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樊建民告诉中国经济时报调研组,部分宁夏人思想观念相对保守,不愿意走出去寻找机会,过于依赖国家政策。同时,还存在着“小富即安”的心态。宁夏地区的南北差距较大,发展快的地方和较为落后地方相比较,自身容易得到满足。而落后地区由于看到与发展较快地方的差距,对自身信心不足,以至于宁夏地区整体发展的动力不足。

  探寻经济新动力 8省发展亮点纷呈

  今年以来,8省区经济面临内部外部的发展压力,但成绩来之不易,虽有难点、痛点,但也不乏亮点和看点。

  中国经济时报调研组在河北走访发现,“核心技术”、“保持创新”、“注重研发”等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较好,在经济下行压力大的情况下,依然保持较高增速。石家庄以岭药业股份有限公司从1992年发展初期就坚持自主创新,发展成全国第一家社会办医的三甲中医院,而且,在发展医疗业务的同时,研发药品。目前,该公司已经拿了五项国家科技进步奖,“这主要归功于自主创新的驱动。”该公司董事、总经理吴相君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调研组采访时说,目前,以岭药业形成理论、临床、科研、产业、教学等五位一体的运营模式,不断整合上下游产业链,从企业发展的角度看,受经济下行的影响不大。

  内蒙古自治区已有不少企业开始着力发展煤制气、煤制油等研发新项目,致力于产业模式的创新。

  内蒙古汇能煤化工有限公司总经理刘建强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调研组采访时表示,在煤炭转化方面,内蒙古自治区今后的产业发展方向将是通过拉长产业链,来体现煤的价值。“从当初的初级加工,到再加工、深加工、精加工。如今,全区多家企业的煤制气、煤制油的诸多项目也都正在国家申报过程中。”刘建强认为,煤制气、煤制油等清洁能源研发项目,无疑是未来全区产业转型发展的大方向。

  吴忠作为宁夏最具代表性的工业城市之一,针对轻重工业结构失衡的问题,提出了“调轻抑重”的改革措施,着力延伸重化工产品轻化工产业链。改造提升纺织、食品加工、造纸等传统产业,注重培育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生物产品、电子信息产品,大力开发粮油、皮草、枸杞等深加工产业。此举,提升了吴忠轻工业的技术水平和产业层次。

  “‘调轻抑重’取得的效果非常明显。”吴忠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局长施弦峰说,今年上半年,吴忠市轻工业产值突破了百亿元;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同比降幅全区第一。

  旅游的热度似乎冲淡了黑龙江经济的一些寒意,为了应对能源困局,黑龙江正着力打造龙江丝路带和旅游、绿色食品等产业,力争黑龙江经济早点冬去春来。

  黑龙江省科技经济顾问委员会主任陈永昌对中国经济时报调研组表示,“由此可见,黑龙江将旅游业培育成为新的经济增长极的强烈意愿。”

  陈永昌认为,黑龙江拥有发展旅游产业的天然优势,旅游是一条产业链,依托这些资源,做足旅游文章,可以带动餐饮、住宿、交通等诸多行业的发展,对经济的拉动十分可观。

  不仅如此,山西的小米、杂粮,宁夏的枸杞,甘肃的特色农产品等绿色食品也成为当地拉动经济的着力点。

  正如潘云所言,“无需对经济下行看得过于严重,经济运行本身就是波动的,而经济下行其实对经济结构自我调整会起到很好的作用。”

  在中国经济时报调研组走访的8省区中,其拥有的共同点是,对自身经济形势以及当前存在的问题和困难都有非常清晰的认识,并在积极着手寻找或采取措施,应对当前经济下行压力不断加大的大环境。

news.sohu.com false 财经网 https://economy.caijing.com.cn/20151229/4043215.shtml report 10586 经济下行系列调查之二十:八省区遭遇经济严冬转型征途任重道远中国经济时报调研组“经济下行的严重性是想到了,但是没有想到‘风暴’来得如此迅猛
(责任编辑:钟庆辉 UN660)

我要发布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

客服热线:86-10-58511234

客服邮箱:kf@vip.soh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