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晓朴在2014年的一场路演上遇到了自己的天使投资人。当时因为紧张,他在上台前拆开了原本应该展示的白酒,狠狠闷了一口。出乎意料的是,这个“酒壮怂人胆”的行为被台下评委看在了眼里。之后,觉得这一举动“激情、实在”的投资人,给了赵晓朴一系列货真价实的支持,他的白酒公司慢慢走上了正轨。
并非每个创业者都能遇到天使般的投资人,就像正被投资方“折磨”的于欢。即使他明确表示没准备好,而且接盘者要和创始人签署对赌协议,天使投资方仍在全力把他的公司推向下一轮融资。 这让他感觉心寒,因为投资人的种种做法让他感觉到,“就是想把我赶快卖掉”。
早期投资人的形象究竟如何?清华x-labDNA基金投资总监戴永认为,神化或者妖魔化都是不对的。在他看来,自己只是一个遵循商业准则、同时平等尊重对待年轻人的普通人。换句话说,“投资人永远只是‘锦上添花’,不能指望我们‘雪中送炭’”。
看不见的资源比真金白银更有吸引力?
“钱不重要,没投资我们可以换种发展模式。”赵晓朴直言,看不见的资源反而比真金白银更吸引他。
从事家电维修O2O,已经融资四轮的杨一萌也持类似观点。他表示,自己当时谈了60余家才确定天使投资人。结缘的也恰是提问最多、最为仔细认真的基金。在他看来,懂行又用心的投资方能给自己提供很多预料之外的帮助,日后接触也会顺利。
用杨一萌自己的话说,“我们只会踏实干活儿,对方却擅长和外界打交道”。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投资人不干涉公司的方向性事务,而是帮他策划新闻发布会,甚至处理公关文稿、PPT等琐碎的事情,这让杨一萌“相当舒服”。
赵晓朴也从投资人那里学到很多。去年上半年,投资人出于对资本寒冬的预感,曾和他在一次长谈中明确给出了减少投入、预备充足现金流的建议。几个月后,依靠提前预备下的资金安全过冬的赵晓朴有些庆幸,又有点后怕,因为“如果当时没有这样的劝告,公司可能就不在了”。
戴永所在的机构主要服务大学生,经常遇到一些仅有想法的年轻人。在他看来,早期投资人应该帮助创业者把技术或者创意变成产品和服务。在这其中,金钱的注入仅仅是第一步,更重要的是,为创业者商业模式的塑造提出建设性意见。
德迅投资董事总经理邱谆总结,80%~90%的早期创业团队人手都不齐,因此天使方应该给予的帮助很多,包括招聘、渠道、培训、公关等方方面面。
曾在腾讯工作的他举例:自己经常把创业者和微信部门的前同事叫在一起吃饭,以方便创业者的App能引进微信支付。在他看来,这些举手之劳,能给年轻团队提供很大帮助。
早期融资阶段,创业者绝对弱势吗
虽然幸运地找到了心仪的天使投资,但看着身边朋友们的经历,赵晓朴还是会感慨,“在天使阶段,创业者处于绝对弱势。”他认为,初创团队能拿来和投资人“讨价还价”的东西不多。也正因此,当收到橄榄枝的时候,团队没怎么思索就答应了。
但大部分人没有这么好的运气。从事在线艺术教育的陈凌云记得,自己为找到合适的投资在半年里谈了60多家机构。问题在于很多投资人没有诚意,谈的时候总是想摸清一切底细 ,临走还甩一份10万字的模板要求填写,待一切都完成后,对方却往往一眼都不看,甚至把这些资料交给其他人去实现。
在他看来,这一方面是因为创业热潮下刚入行的投资人太多,大部分都没经验;另一方面,许多创业者本身没有执念,只是“想试试能不能成功”,所以一开始就投机取巧,见了投资人难免低三下四,之后做的数据更都是为了给投资人看。
现在,陈凌云有些后悔当时的举动,他感觉浪费了大量时间,日常的精力被反复会面分散,公司的业务也因而被疏忽。但他同时也称, 自己已经算比较克制,“不少朋友一年要见200个投资人”。
即使签好了投资,也并非一帆风顺。最让于欢苦恼的,是投资方给不了他需要的帮助。在他眼中,投资人手里的项目太多了,彼此搞得像“ 一夜情”,给了钱就去关注新项目,事后的深度沟通很少。此外自己的投资人不专业,对细分市场乃至创业行业的认知都不够,即使有宏观领域的经验,也帮不到点子上,“投资前许诺我的资源和指导都没有做到”。
不过,在部分创业者眼中,没人管的自由却值得羡慕。赵晓朴就听不少朋友抱怨,很多不了解细分行业的投资人根本不接受解释,哪怕创业者明知自己是对的,也没有机会表达。
戴永承认,创投圈里有些投资人对创业者缺乏基本的信任和尊重,甚至有投资人朋友为了控制公司财务,没收创业者的U盾。但他也认为,这部分不专业的人士终归是少数,投资人作为小股东,不越界也是遵循基本的商业规则。
无论如何,现在有更深层的两个问题困扰着于欢。首先,囿于投资方的人情往来,自己不得不花大量时间参加各种路演和会面,专心做业务的时间越来越少;另一方面,在投资方的催促下,公司已经在烧钱和快速扩张中陷得很深,商业逻辑却偏离了太远。但还必须继续这种“错误的道路”以拿到下一轮融资,结果在死循环里越绕越深。
真诚和沟通是解药
如何找到“天使”投资人?杨一萌认为从开始就需要真诚,不能为了拿钱而一味迎合。他在融资的时候,也曾有不少投资人给出过意见甚至批评。他觉得,如果自己是细分领域的行家,那不妨坚持自我,因为“一个谎言需要100个谎去圆,开始就有所隐瞒,最后肯定会闹崩”。
沟通交流也很重要。杨一萌的投资人曾给予他50万元以下开销不需报告的权利,但他依旧会和对方沟通每个决策。在他看来,定期沟通代表着基本的尊重,投资人和创业者的信任感往往是在点滴小事中搭建起来的。
赵晓朴感觉,投资人对宏观市场更专业,创业者往往对具体项目更了解,双方沟通好就能事半功倍。他曾就一个决策研究了两个月,和投资人商议时对方却有不同的看法。好在,双方都没有被情绪左右,投资人担心的每一种情况都被赵晓朴思考过。现场重新阐述一遍,不但又一次清晰了思路,投资人在转为赞同的基础上还补充了很多好的建议。
不过赵晓朴也承认,默契能否达成要看投资人是否愿意给创业者尝试的机会。他认为,创投关系的两端应视彼此为伙伴,而不是债主,因为没有人愿意和债主交心。不少投资人嘴上说着“平等包容”,但潜意识里总想搞“一言堂”,这会影响关系。
这种观点也得到了投资人的认同。邱谆把自己的身份定位为创业公司的合伙人,核心工作是服务创始人,而不是管理。他表示,投资人永远只能坐在公司“副驾驶”的位子上,在创业过程中随便夺权,就如同高速行驶时抢夺方向盘,十分危险。
赵晓朴直言,无论投资人友善与否,创业者都应该把最大的希望寄托在自己身上。因为投资人是遵循资本规则的逐利者,倘若一个决定对公司有利但会伤害到创始人,并不能因此就要求投资人不做。毕竟,投资人本质上是创业公司的天使,而并非创业者的。
(应采访对象要求,文中于欢为化名)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