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作为外军的佼佼者被派到中国最高军事学府学习,他们对第一次海湾战争发表了自己独到的观点,它们或许有助于我们分析和判断正在进行的这场伊拉克战争。
转自搜狐
尽管1991年的海湾战争已经过去12年了,但由于它对战争形态及军事科技发展带来了深刻影响,因此它至今仍是各国战略学家、军事学家和各级指挥员研究的热点问题。正在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大学学习的外国高级军官,对海湾战争双方的经验教训进行了深入分析和阐述,其中有许多很有见地的独到看法。它们或许有助于我们分析和判断这场伊拉克战争。
转自搜狐
巴基斯坦陆军准将阿拉维:伊拉克败在未能先发制人
转自搜狐
海湾战争中交战双方的实力十分悬殊,一方是拥有强大军事、经济、科技实力的西方国家联盟,另一方是一个孤立无援的第三世界国家,这场战争也许并不具有普遍意义,但是人们仍旧可以从双方的战略方针和军事指挥的得失中汲取许多重要的经验教训。
转自搜狐
一 双方战略
转自搜狐
①政治上要“得道多助”
转自搜狐
中国古代军事家孙子曾讲过:“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也就是说国家的统治者进行战争前应当向世人证明战争是正义的,从而得到国人支持和国际社会的理解与认可。但是萨达姆并没有这样做,他无法使任何人相信伊拉克有权占领科威特。另外,当国际社会一致要求伊拉克撤军时,假如萨达姆能主动撤出科威特,而仅控制科境内的几个大油田的话,那么反伊联盟是否能够维持得住就很难说了。但是他的过于自信和毫不妥协的态度不仅失去了和平解决危机的良机,而且导致他的军队遭到毁灭性打击。
转自搜狐
相反美国却听从了孙子的劝告,努力谋求国际社会的支持,在战争前它成功地组成了一个由28个国家组成的,能够代表不同宗教和地区利益的广泛的反伊联盟,这些国家拥有一个共同的目标:把伊拉克赶出科威特。美国没有推翻萨达姆政权和占领伊拉克,就是由于担心那样可能会导致反伊联盟破裂。成功的外交战略使美国在战争正式开始之前就已经奠定了胜局。
转自搜狐
②军事力量上要占有优势
转自搜狐
联军的战略方针就是充分利用先进的技术装备和机械化部队进行灵活的机动作战。而伊拉克的战略方针则是被动防御,挖壕固守。伊拉克军队希望像在两伊战争中那样,凭借其对地形和气候的熟悉和数量上的优势与多国部队打一场阵地战、消耗战。错误的方针导致伊军在战争中被动挨打。
转自搜狐
特别是海湾危机爆发之初,反伊联盟在海湾地区没有多少兵力,伊拉克军队在双方的力量上占有明显优势。此时,多国部队是最脆弱的。据估计,如果伊军跨过科沙边境的话,只需36个小时就能攻抵沙特首都利雅得,而盟军则至少需要6周时间才能集结足够的兵力阻止伊拉克的进攻。所以,如果伊军趁盟军在沙特还立足未稳之际,发起进攻的话,战争的结局将会不同。但萨达姆并没有这样做,从而使联军能够在长达5个月的时间里,从容不迫地把大批部队和大量军用物资运送到海湾地区,并逐步完成了军事调动和部署,取得了对伊军的军事优势。
转自搜狐
联军还成功地运用谋略,使萨达姆作出错误的判断。比如,在战争前,联军大量集结在科威特以南地区,海军舰只也在科沿海地区进行佯动,仿佛要进行两栖登陆作战,从而诱使萨达姆把部队主力调往这两个方向。但在战争爆发前,联军的主力却秘密地迅速向西机动,从伊军防御薄弱的地带直插其战略后方。
转自搜狐
二 美国把权力下放给战地指挥官,伊战地指挥员无权作出任何重要决定
转自搜狐
在美军方面,除了战略性问题由国家最高统帅机关决定外,其它大部分权力都被下放给战地指挥官,使他们能够根据战场的情况迅速采取行动。与此相反,伊拉克的指挥与控制体制是高度集中的,所有的重要军事政治事务都由萨达姆一人决定。伊战地指挥员无权作出任何重要决定。而战争开始后,由于联军成功地摧毁了伊拉克的指挥通讯系统,使躲在防空掩体里的萨达姆根本无法与战地指挥官联系,这是伊军惨败的一个重要原因。
转自搜狐
缅甸艾培海军上校:美军胜在吃透“不打无准备之战”的精髓
转自搜狐
“不打无准备之仗,不打无把握之仗”,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一条基本作战原则,而美军同样遵循了这一原则。正如人们所知,从1990年8月2日伊拉克入侵科威特引发海湾危机,到1991年1月17日海湾战争爆发5个多月的时间,也就是说以美国为首的多国部队在发动对伊攻击前进行了近半年的充分准备。
转自搜狐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这是指导任何战争都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由于在现代战争中,作战区域更加广阔,信息更加繁杂,交战双方侦察反侦察的斗争愈演愈烈,因此,了解敌我双方情况就变得尤为重要。美国和多国部队就充分利用卫星、侦察机等各种侦察手段来收集战场情况和伊军的动态。除了情报准备外,在作战前,联军还明确了武器装备和作战及支援系统的种类和数量,此外,还制定出了周密的作战计划,以确定部队的相互识别、部署的位置和机动的方式等,同时依据作战计划向相关部队颁布作战命令。另外,战场建设也是必不可少的。战前多国部队在战区内建立了信息系统、决策支持系统、指挥和控制网络、情报和通讯设施等。同时,美国还训练部队尽快适应作战地区的环境,熟悉所配备的武器系统、指挥与控制系统和其他支援系统。
转自搜狐
毫无疑问,如果美国和多国部队在战前没有进行充分周密准备的话,他们就不能这么快赢得战争,而且付出的代价也要高得多。
转自搜狐
泰国陈宁海军上校:高科技武器和高素质官兵是决胜第一因素
转自搜狐
以美国为首的盟军在海湾战争中所取得的胜利向世人表明,科技是力量的倍增器,科技优势是赢得现代战争胜利的关键因素。高科技武器装备、一体化的指挥、控制和情报收集处理系统比部队的数量更为重要。高科技武器有助于减少部队伤亡,而且极大地提高了作战效能。未来的作战部队将是装备有各种高科技武器的,能够履行多种任务的精干的合成部队。
转自搜狐
在海湾战争中,卫星、机载预警系统和各种侦察飞机不间断地获取战场的实时信息,帮助指挥员作出准确的分析、判断和下决心。卫星和全球定位系统被大量应用来为飞机导航,大大提高了空中攻击的准确性。精确制导武器不仅可以增强打击敌人的效果,还减少了平民的伤亡,而且节省了弹药和人力。虽然海湾战争期间空袭的总投弹量要比二战及越战少得多,但取得的战果则要大得多。隐形技术使F-117战斗机能够摧毁敌人的目标而又不被敌人的雷达发现。而巡航导弹的运用不仅提高了攻击的精度,也可以使己方飞行员不再暴露在敌方防空火力之下。但技术发挥威力最大的领域是电子战,这使联军能够在战争爆发4天后,就成功地压制了伊拉克的防空系统,并使伊军的指挥通讯系统基本陷于瘫痪。
转自搜狐
先进的武器重要,使用先进武器人的素质更重要。在越战和伊朗人质危机后,美军发现其士兵的基本素质低和缺少训练是屡遭失败的重要原因。此外,随着武器系统的科技水平不断提高,操作这些系统的人的素质也必须提高。美军认识到要想建设一支世界上最强大的军队,首先要提高军人素质。为了吸引高素质的年轻人入伍,美国政府不仅增加了军人的工资,还努力提高军人家庭的生活水平,同时加强对部队的训练,鼓励军人不断获取最新的知识。到1991年时,95%的新兵有高中毕业文凭,100%的新兵通过了国防部的相关考核,军中的违纪情况也大大减少。军人训练有素无疑是美军赢得海湾战争的重要原因。因此,我们平时应当对部队进行严格的训练,特别是在实战状态下的训练,以提高他们的素质和战备水平,正如人们常说的:“平日多流汗,战时少流血。”
转自搜狐
马来西亚拉提普空军上校:空中力量是现代化战争的胜负关键
转自搜狐
现代空军具有速度快、攻击距离远、反应迅速、科技含量高、火力猛烈等特点,海湾战争使人们认识到空中力量在现代战争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转自搜狐
①空军在海湾战争中重创伊拉克
转自搜狐
联军空袭有3个目的:攻击伊拉克防空体系、摧毁伊军指挥控制体系、削弱部署在科威特境内及周围地区的伊军地面部队。盟军战机在43天的战争期间共起飞109,876架次,平均每天2555架次,总共攻击了包括机场、防空设施、指挥部、情报机构、伊拉克军队、飞毛腿导弹发射架、通讯设施、电站和炼油厂等27000个目标。由于盟军的空中打击给予伊军重创,因此在进行38天的空袭后,盟军在发起代号为“沙漠军刀”的地面攻势后仅100个小时就击溃了伊拉克军队。
转自搜狐
②多国部队抓住了伊拉克电子战能力弱这一链条中的最弱一环
转自搜狐
尽管伊拉克的防空系统相当强大,但电子对抗和反对抗能力差是其致命的薄弱环节。正如谚语所说的:“链条最薄弱环节的强度决定了整个链条的强度。”多国部队正是抓住了伊拉克电子战能力弱这一薄弱环节,很快便摧毁了伊军的防空体系,并夺得了制空权。一旦失去了制空权,伊拉克陆军还如何能在多国部队的狂轰滥炸中生存呢?可见,多国部队正是利用高科技装备和信息战能力,通过夺取制空权和制电磁权,最终赢得了海湾战争。
转自搜狐
(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大学 尤东晓 翻译)
转自搜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