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一鹏 本报特约记者 宋方 特约通讯员 王山河 夏日的一天,某山区,随着一声声刺耳的爆炸声响起,遭“敌”袭击的某机场油库数千吨油料化作滚滚浓烟。 油料,油料,停机坪上等待起飞的数十架现代化战鹰急需大量高质量的航空油料。如何从100公里外的某后方油库将油料源源不断地输送到一线机场? 指挥部决定以空军某管线大队为主,诸兵种配合,在某地使用新型野战输油管线进行长距离、高扬程、大流量,实兵、实地、实装输油演练。 军令如山倒,一场诸兵种配合的野战输油接力拉开了序幕 宽敞的国道把某后方油库和一线机场紧紧连在一起。然而,管线大队放弃了在国道上进行铺设作业。哪里地形复杂,管线就往那里走;哪儿山高林密,管线就往那儿钻。 风雨中,随着数百名官兵不间断作业,一条银灰色的钢铁管线从山沟里向南方延伸,延伸…… 前方,一条汹涌的大江横亘在管线兵面前。 如果沿着大桥铺设管线,只需一枝烟工夫即可快速跨越江水。可这时演练现场指挥部来电:“大桥被‘炸’,立即在急流险滩上架设管线。”于是,笔直的输油管线在跨江大桥处拐了个弯,转向大江上游。 惊心动魄的钢铁管线过江铺设开始了。此时,适逢大雨过后山洪奔泻,江面水流湍急,利用浮船架设不可行。管线大队立即启动备用方案:悬空穿越。 大队长黄林水发出口令,只听“嗖”的一声,拴着钢索的抛缆在大江上空画了一道美丽的弧线,准确地落在对岸100多米处的沙滩上。固定钢缆,一节节管线在管线兵手中接续。随着绞索机的转动,管线沿着凌空的钢缆向对岸延伸着…… 短短数小时后,一条输油管线如彩虹般飞架两岸。记者爬上十几米高的钢架欲看个究竟,只见身下江涛汹涌,涡流回旋,不禁头晕目眩。几名身穿救生衣的突击队员却闲庭信步似地沿着晃晃悠悠的钢缆在江面上空检查着管线。 黄大队长告诉记者,这是输油管线的一次历史性穿越。它标志着我军管线部队已基本具备了全地形铺设的能力。 当100多公里的钢铁管线延伸到一线消耗油库时,记者来到了高山脚下的大型野外指挥所 指挥所内将星闪烁,一双双眼睛紧紧盯着大屏幕上这根连着战场的“动脉” 。 先进的远程指挥监控系统配以单兵数字化巡线系统,不仅可以将所有泵站的各种数据同步传输到指挥部大屏幕上,而且还可以让指挥员实时观察线路上的真实情景。 记者看到,一名指挥员手握话筒,正向前方的巡线兵发出指令: “017,请检查你正前方的管线接头。” “明白。”大屏幕上,显示出管线巡线兵头盔上摄像机拍摄到的图像。现场专家介绍,我空军油料研究所研制的这套单兵数字化巡线系统让管线兵如虎添翼。它不仅装备了先进的夜视系统和高灵敏度微型油气探测器、灭火弹,而且还随身携带掌上电脑和数字图像传输系统。巡线兵可以通过数字传送设备,及时将现场实况传送到指挥部,为指挥员处理特情提供直观的依据。 这时,一名前来观摩的代表特地从指挥员手里接过话筒,向巡线兵下达了“ 向左转、向后转”等命令。话音刚落,巡线兵左方、后方的管线情形立时显现在大屏幕上。指挥部里传出了阵阵掌声。 粗大的输油管线背后,是一支用高科技设备武装起来的管线部队。 过去,野战管线铺设线路的选择使用的是水平测试仪,即使是在平地作业,每天也只能测量几公里。如今使用GPS全球定位装备,只需按动几个按钮,所有地形数据即可准确无误地显示在屏幕上,测量标桩数千个点只需几天时间。 抢修分队的新型装备也让记者眼睛一亮。采用高压输油的管线内蕴藏着巨大的能量。若有漏缝,油会像脱壳的子弹一样射到数百米高,使用常规抢修器材根本束手无策。但使用削铁如泥的新型液压切割器,只要轻轻一剪,姆指粗的钢筋就应声断开;使用软式补漏器,只需轻轻一拧,漏洞就立时堵住。 “输油!”随着指挥调度中心检测完毕,担任现场总指挥的空后物油部副部长龚振一声令下,所有泵站几乎同时发出刺耳的轰鸣声。被誉为战场“血液”的数千吨航空油料源源不断地从某后方油库,跨河流、越高山向100多公里外的某机场奔腾而去…… 转自搜狐 |